English


发挥综合调控能力,加强生态环境管理与法制建设

2017-01-13 16:56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我有话说
2017-01-13 16:56:41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赵伟露

  在未来的保护战略中,同样需要强调预防为主、全过程控制的思想。因为自然生态条件的恶化虽有其气候、地质上的客观原因,但不合理的社会、经济行为往往是首要的触发因子和主要原因,而且边保护边破坏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除了先进可行的技术体系外,通过强化宏观和区域发展规划、经济政策管理和法律约束来规范人们的社会经济行为,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措施,也是达到可持续发展中“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前提和保证。

  (5)推进科技进步,积极推广环境无害化技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如何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是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科技水平,积极推广应用环境无害化技术,则是平衡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实现社会、经济、资源及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为此,1994年3月国务院批准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将环境无害化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作为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仅是中国政府对联合国《21世纪议程》的积极响应,而且也是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制定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国21世纪议程》第12章“工业与交通、通信业的可持续发展”指出:“工业技术的开发和利用重点是无害化环境技术,即与所取代的技术比较,污染较少、利用一切资源的方式比较能够持久、废料和产品的回收利用较多、处置剩余废料的方式能够被接受的一种技术。

  (6)提高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人类价值观以及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其中以新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环境意识的产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在我国如果没有各阶层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如果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没有成为全民族深层的自觉意识,那么,尽管《中国21世纪议程》是一个全面完善的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也只能是一纸空文,难以实施。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部分领导环境意识淡漠,缺乏危机感,影响了国策的贯彻执行。

  ①一些地方没有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方针,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和生产力布局等综合决策上,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重开发,轻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②个别地方政府领导人环境意识和环保法制观念薄弱,以官代法,以权代法,干预甚至阻碍环境监督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

  ③一些企业领导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环境代价。

  从这一意义上来看,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条件。

  (7)大力增加环境保护投入

  近年来,许多地方虽然将环境保护纳人了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但在环保资金投入上却没有真正纳入计划,资金缺口越来越大。目前全国污染治理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约为0.7%。另一方面,排污收费的金额大大低于污染治理费用,使得相当多的企业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治理污染。一些地方政府还大量挤占、挪用污染治理的专项资金。而一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却很难出台。特别是随着转换经营机制,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后,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而给环境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问题有所加剧,污染防治的实际投入与投资需求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为了控制环境污染,环境保护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发达国家一般为1%—2%或更多一些,发展中国家一般在0.5%左右。根据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国如果将环境保护投资增加到占国民生产总值1%—1.5%,每年国民生产总值几乎没有影响,而带来的收益是每年可减少巨额环境损失,同时还可带动中国的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赵伟露]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