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智库的属性、功能与发展思路

2017-02-08 17:02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我有话说
2017-02-08 17:02:18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周明艳

  加强社会智库建设,要强化专业和学科支撑。专业和学科建设是社会智库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一个研究机构,要有自己的重点研究领域,这样才有可能吸引相关人才,形成相对固定的团队;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主打产品,提供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咨询服务;才有可能形成独具特色的团队文化、智库核心价值取向,形成坚实的智库凝聚力、影响力和生产力。所以社会智库要始终把加强专业和学科建设、打造优长和特色研究领域作为主线,加强重点研究领域的科学化设计与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等领域加大研究力度,力争使应用对策研究要上台阶、上水平。同时要在具有某些优势的历史文化研究领域搞出特色,确定一批长期跟踪研究、持续滚动资助项目,建设具有学科特点、地域特色的“学派”。

  加强社会智库建设,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社会智库建设,关键在人才。智库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没有一流的人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成果,不可能建设一流的智库。社会智库要发展、壮大,必须凝聚一批学风正、学术造诣深、有大局意识、有较高知名度的人才,必须培养一批年轻的研究中坚。抓住选才、育才、用才等重点环节,创造一个有利于智库人才自由发展、竞争成长、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社会智库一般起步较晚、经济实力和经费有限,加之目前人才的管理体制、机制限制,没必要也不可能所有人才都自己招聘、自己培养,所以“借”就是最大的人才战略,也就是要“借船出海”“借脑生智”“借地发财”“借鸡下蛋”,吸纳全社会各领域的人才为我所用。所使用的人才,可以是体制内的,也可以是体制外的;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外的;可以是学术大师,也可以是实际工作部门领导和专家;可以是长期签约的,也可以是一次性合同制的;可以是项目组组织的,也可以是“星期六工程师”式的。要以十分灵敏的嗅觉,在重大现实问题的应用研究中,发现那些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在相关领域有突出贡献的高端人才,那些学术功底扎实、勇于开拓进取的学科领军人才,可以以适当的方式扶持一批有潜力的青年专家。

  加强社会智库建设,要强化调查研究。提倡“走出去”“走下去”,在社会实践中获得营养。目前看,社会智库实力小、规模小,没有“腿”,所以社会“触角”还不普遍。要深入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就要更多地了解政情,也要更多地了解民情,既要“顶天”,也要“立地”,避免闭门造车的现象发生,这就要求转变学风,深入实际搞调研。比如围绕政策盲点问题,开展“政策型”调研,多方面收集情况,及时给各级党、政府提供合理化建议,补充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围绕社情民意的热点问题,开展“民意型”调研,把群众呼声、百姓意愿及时反映给党委和政府,供决策参考;围绕领导关心的重点问题,开展“参谋型”调研,提高智库成果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贴近度。

  加强社会智库建设,要创新管理方式。改变社会智库过分“散”“乱”的管理格局,遵循智库建设规律,积极解决与体制内智库机构、高校的人才认定、职称评定、成果评价、学术标准的衔接,下大力气解决智库定位不清、人浮于事、资源分散、成果转化缓慢等问题,实现人员考核、学术管理、经费管理,以及成果评价、转化、奖励机制的创新。特别是推进成果评价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决策咨询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由单一注重专家同行评价向政府和社会评价并重转变。把项目建设作为社会智库建设的生命线,积极出产品、更多出精品,形成高质量的应用对策成果。运用大数据平台,为智库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大力积极打造数字化智库。加强载体建设,提高智库研究成果的转化率,充分利用成果发布会、内参、新媒体推介、经济形势分析会、高端论坛、蓝皮书等多种形式对外传播研究成果,扩大社会智库的影响力。

  加强社会智库建设,要优化发展环境。这次中央深改组会议提出,要“拓展社会智库参与决策服务的有效途径,完善社会智库人才政策”,作为政府部门,“要完善管理体制,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规范咨询服务市场,完善社会智库产品供给机制,构建完整的社会智库服务体系。畅通智库与各级党政部门的交流合作机制,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报送和传播机制,拓宽成果的转化渠道,保证社会智库参与决策咨询研究中的知情权和话语权,优化社会智库发展环境,促进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智库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周明艳]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