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搞清源头和机理才能精准治霾

2017-03-22 21:51 来源:北京日报 
2017-03-22 21:51:08来源:北京日报作者:责任编辑:石依诺

  作者:范荣

  “两弹一星我们都研究出来了,这一事关人民群众重大期盼的难题必须拿下来!”这番话出自李克强总理近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关于治理雾霾问题的表态,引发舆论强烈共鸣。在当日的会议上,总理为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加入一项新任务:设立专项资金,组织相关学科优秀科学家,集中攻关雾霾形成机理与治理。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战胜雾霾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了解它。源头认识上不透彻,作用机理上搞不清,治理工作就少了着力点。近几年,雾霾“突如其来”,令全社会措手不及,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拿出不少硬招实招,也收到一定效果,但距离百姓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尤其是在供暖季,雾霾频发总给人效果不彰之感。在大力治理的同时,我们也积极进行污染源解析,尽管得到一些结论,但总体还陷于众说纷纭状态,尚未形成精确分析和权威定论。有人归因于全球变暖、风力减弱等气候变化,有人归因于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人为因素,且各方面研究多溯源到一次排放,对二次形成的一些机理认知仍然比较含糊。

  集中力量厘清源头和机理,对于打赢治霾攻坚战至关重要。从国际经验看,雾霾成因往往都比较复杂,而多方情况又表明,我国北方冬季雾霾更具有相当的特殊性。这就需要我们拿出科学态度,认真研究分析,抓住治霾肯綮,做到有的放矢。当年“雾都”伦敦在遭遇烟雾事件后,比佛委员会经过研究指出,家庭供暖的煤炭燃烧是烟尘的最大制造者,随之改变能源结构成为关键之举;上世纪50年代,洛杉矶雾霾锁城,有科学家经过实验研究发现雾霾来自于汽车尾气与阳光发生的光化学反应,遂其治霾之策就针对于汽车尾气。事实说明,只有抓准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使得治理方案科学合理、精准管用。

  雾霾作为一种大范围、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对其形成机理的研究应当提升到国家层面。只有站在全局层面去统筹研判,才能跳脱个性因素,捕捉普遍规律,避免陷入“盲人摸象”、各说各话的局限。何况,干净的空气其实是一种“公共产品”,企业主体、某一行业乃至某一地方可以立足自身情况具体探索,但都很难承担起雾霾治理的全部责任。总理在全国两会上表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研院所进行大规模、高质量的观测研究,反映了国家层面在雾霾治理问题上的主动担当,必然能够加快推动这一难题的解决。

  雾霾治理远非一夕之功。打好这场“蓝天保卫战”,我们既不能回避问题,也不应过度承诺,既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也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组织力量把问题全面系统分析透,把对策措施一揽子告知全社会,才能够更好地发动各个方面、每个人去尽己之力,早日驱散雾霾,永享蓝天。(范荣)

[责任编辑:石依诺]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