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信息技术发展、民法典编撰、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传承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吴曼青:信息技术会将社会带向迷人的未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曼青教授指出,人类对宇宙起源和演化、人脑与意识、暗物质与暗能量、微观物质结构、极端条件下的奇异物理现象、复杂系统等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基本认知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方面的成果,都有可能体现在未来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中。无所不在的网络将人、机、环境甚至人的意识都联接在一起,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将统一于信息,成为“空间”概念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空间”被感知和控制的基础是“空间”被人的意识“信息化”。未来的信息技术将会网络一切、压缩时空、虚实相融、协同共享、高度智能,科技发展预见的未来令人着迷,但是让预见成为现实,最重要的是依靠科技进步创造未来。
摘编自《人民日报》
【黄廉熙:民法典凝聚着时代气息,将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黄廉熙认为,民法典的意义,是让社会所有人知道,应坚持什么、坚守什么、摒弃什么,它会影响一个社会价值的判断。民法典的制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社会价值、社会规范和社会行为的引领。在民法典编撰过程中需要加强民事主体权利保护、重视社会公德的建设、更加重视对创新的保护。民法典规则设计要有时代气息,不仅要保护物质财富,也要突出保护智力成果。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强调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和发挥人的创造力是关键。民法典编纂者要把知识产权列为与物权属于同一逻辑层次、处于同一位阶的民事财产权,依靠知识产权制度把个人才智的结晶转化为巨大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摘编自《人民政协报》
【张勇、胡福明:解决经济社会问题应该重视文化的作用】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勇和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胡福明指出,从文化和制度的相互关系来看,由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制度的选择和认可,因此,文化自信实际上形成了制度自信的一个重要基础和支撑。文化构成了一个社会基本的价值体系,从而对制度选择、演进与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并进一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制度的确立又强化了这种文化价值体系。文化对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的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来说是带有根本性意义的。中国梦的现实基础是持续提升经济社会的综合实力,而这种持续提升必须以现代文化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有力支撑。我们一度以为经济增长可以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物质激励和制度建设可以解决所有管理问题。但是现实一再提醒我们:如果没有人民在文化层面上的觉醒和参与,单纯依赖经济要素,必将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难以解决。
摘编自《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