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赵磊:跨文化交流的本质是“通心工程”

2017-04-05 11:34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7-04-05 11:34:35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蒋正翔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发起人 赵磊

  今天我们来讲软实力与跨文化交流,世界上有70亿人口,2700多个民族,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不同,都让文化变得复杂与多元。中国正在充分融入世界,跨文化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实现不同文化的沟通,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今天要思考的问题。

  一、文化与文明

  文化和文明有鲜明的区别:“文化”(culture)和“文明”(civilization)都属于使用频率极高,又极为模糊的概念。广义“文化”指人类的一切遗存,其形态有物质与精神之分,前者指客观存在的实体,后者则是信仰、艺术、道德、风俗等。文化包括文明,文明是文化的高级形态或高等形态。简单说来:“文化(culture)”是一个属于石器时代范畴的概念,“文明(civilization)”是属于青铜时代范畴的概念,专指人类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的国家阶段。

  “文化(culture)”这个单词的词根“cult-”的原始意义是“耕作”,这很清楚地表明了“文化”这个概念属于与“农耕”相联系的原始部落时代的范畴;“文明(civilization)”这个单词的词根“civ-”的原始意义是“市民”,这也同样清晰地表明了“文明”这个概念属于与伴随着“市民”的出现而同时产生的“城市”及工商业相联系的青铜时代的范畴(城市city这个单词就是从词根“civ-”的变体“cit-”演绎而来的)。“文明(civilization)”的几个主要要素:文字、金属冶炼术、城市国家(城邦)、宗教礼仪等,都与工商业的出现密切相关。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概括为“和合文化”。何为“和合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像中国人打太极,外国人打拳击。就中国太极而言,双方无论体重身高都可以同台竞技,而外国的拳击选手需要根据臂展/体重等有分级,规定好哪些部位打了有效,哪些地方打了扣分,最后倒地要数秒等规定。有个美国学者将中国文化概括为“淡”,提出“淡色中国”的概念。“淡”字的左边是水,右边是火,象征包容与融合。我到以色列去,发现犹太人很喜欢中国人,犹太民族1400万人,人才辈出,像金融大鳄索罗斯、科学家爱因斯坦、外交家基辛格等,他们创造了大量的智慧和财富。犹太人到世界任何地方都会完整地保存自身的民族性格,但唯有到了中国(宋朝的开封、二战时期的上海等),犹太人没有被歧视,逐渐慢慢地融入到了中国文化之中。德国萨克森豪森集中营改建的博物馆,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全世界都对犹太人关上了大门,上海是唯一的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约有600万犹太人遭纳粹屠杀。上海这座万里之外同样饱经战火离乱的东方城市,却以宽广的胸怀庇护了约两万名犹太人。上述事例都从一个侧面展现中国“和合文化”的包容特性。

  二、文化安全

  文化看似阳春白雪,但更是刀光剑影。说到文化,就会提到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免于内部或外部敌对力量的破坏,确保文化主权的独立与完整。在历史上,要彻底消灭一个国家无非两种方法,第一种是肉体上的消灭,第二种是文化上同化。作为国家生存发展的主体性精神,民族精神是本民族绝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民族性格、品格、道德和风尚。民族精神表现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民族成员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归属感。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的“希腊精神”、“日耳曼精神”、“法兰西精神”等就是这种意义上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提倡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洪精神”、“抗震精神”等也是这种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恰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它的存在与否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责任编辑:蒋正翔]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