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带一路”光明谈④】国际传播:编解“美美与共”的文化密码
2017-05-04 17:31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7-05-04 17:31:38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蒋正翔

  构建多主体、新手段的传播格局

  主持人:刚才二位嘉宾都提到了文化交流的双向互动,也强调了以人文交流为基础,促进沿线国家间实现“民心相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形成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接下来有一个具体的问题想请两位老师解答,在民族众多、文化迥异的“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间,如何增进同沿线国家人民的理解和亲近感,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有哪些成功案例、经验可以分享借鉴?

  程曼丽:我想谈点经历和感受。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在巴基斯坦探索开展了民间外交活动。这使我们对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友好关系,从历史和现实的层面得到了切实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去了以后和当地的一些民间交流机构联系,一周的时间内去了七所高校,其中两所是部队的高校,跟他们交流的题目大部分是围绕着“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我们也听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一些疑虑、质疑等等。但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解答问题,每一次交流都拉近了相互的距离,他们看问题就不会那么偏激和片面了。另外,我们还主办了两场以“一带一路”为题的媒体早餐会,感兴趣政界商界人士都可以参加。他们的前总理阿齐兹先生也参加了,他在讲话当中充分肯定我们在巴基斯坦做的努力和尝试,以及“一带一路”的倡议跟巴基斯坦国家战略对接以后能给巴基斯坦带来哪些益处。很多媒体做了报道,效果都很正面。

  主持人:面对面的交流是很好的方式。

  程曼丽:让对方看到我们的诚意。

  主持人:就像您刚才说的,也要了解他们这方面的疑惑,有意识解答。

  程曼丽:要有针对性地回应他们的问题。比如说,中国的企业、投资进来了,会不会影响到巴基斯坦的产业结构,会不会使巴基斯坦的经济更依赖于中国,等等。需要我们在关键时刻给他们提供解答,释放我们的诚意。

  主持人:于主任在调研过程中是不是也有一些感受。

  于运全:作为专业智库,程老师所在的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在学术交流层面已经跟很多国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体现了我们文化的双向传播和交流,体现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美美与共。所以,在推进“一带一路”具体项目过程中,应该首先强调相互欣赏、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其次,在当前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已有很多政府间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例如丝路书香工程、丝路影视桥等等,但是我们从调研中发现,年轻人是一个很重要的传播群体,而且年轻人普遍对中国的国家形象以及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并且偏见相对较少。例如在某歌唱比赛节目中,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迪玛希成为了第二名,在中国的年轻人群体中、包括在中亚相关国家都“圈粉”无数,微博粉丝量在很短时间内就从几万增至几百万,被很多粉丝称作“进口小哥哥”。在中国的娱乐节目舞台上,中亚风情、俄语文化区的元素和流行要素结合在了一起,深受沿线各国观众的喜爱。现在他还被我们选作“体验大使”,首站去成都看大熊猫、跟他喜欢的歌手见面、看川剧的变脸、去茶馆喝茶等等。他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他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感受,通过哈萨克斯坦国家通讯社等中亚主流媒体传播,哈萨克斯坦国内对此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这是双方文化交流的一个很好案例。在文化传播当中,我们应该找到这样一些解决传统痛点的案例,发挥年轻人和新媒体的力量,充分运用现代流行方式传播文化。

  紧抓机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主持人:一个人可能就是一座桥,不仅把他国的文化带了进来,也把中国的文化带去了其他国家,由点及面,高效传播。习近平主席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切实推进舆论宣传,积极宣传“一带一路”建设的实实在在成果,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这是习近平主席对理论工作者、媒体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和希望。作为传播领域的资深专家,二位如何看待媒体在“一带一路”中的这一责任?如何在传递和各国、各地区交往合作的正能量、好声音的同时,抓住机遇加强自身建设,实现自身跨越?

  程曼丽:媒体的确应该紧抓机遇,加强自身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2009年6月,《2009-2020年我国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总体规划》出台。近年来,我国重点媒体无论是在硬件设施还是在软件建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在争取国际舆论话语权方面也做出了很大努力。但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效果、话语权的运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我们的主流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大部分都集中在“一带一路”政策措施的出台、项目的“走出去”和落地推广等方面,对于落地效果则普遍缺乏关注。

  主流媒体应该加强转换性话语的建设,加强符合所在国和所在地区具体情境的政策解释和传播,实现跨文化交流,让中国故事能够在跨文化的语境下展开。此外,要加强修复性话语建设。外界对“一带一路”的期望与“一带一路”的落地效果间会存在一些落差,对此,我们应该积极修复和完善。还要加强矫正性话语建设。我们应当负责任地把过去的故事讲好,把自身的行为调整好,而不能只强调今天的合作。总之,我们应该随时反省自问,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我们的释疑解惑和舆论引导工作是不是做得到位。

  主持人:谢谢您指出这么多空白点,确实为我们拓宽了思路。再听听于主任的建议。

  于运全:这些年,我们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一直积极参与国务院新闻办等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讨会。这三个不同的研讨会都延续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媒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与会嘉宾取得了普遍性的共识:首先,媒体要记录好、如实地传播好“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这是媒体的本职工作。其次,媒体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在“五通”建设、贸易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融通等方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最后,在国际合作传播方面,要发挥我国媒体的主体作用。总之,媒体应通过跟沿线国家的同行开展合作,如联合采访、联合报道等,甚至是传播渠道上的合作,向世界讲好“一带一路”的故事。

  目前,媒体应当从三个方面着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第一,加强内容建设。应该发掘更多更好的内容,发掘更多更好的故事,这就需要我们跟相关媒体合作。我们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办了一个“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我们想发动媒体及社会各界人士,把好故事、好素材发掘出来。第二,加强技术引领。在媒体融合领域,特别是技术融合领域,应当努力做出探索。第三,“一带一路”不仅是面向国内的传播,同时也是面向国际的传播,需要做好跨文化传播工作,去贴近国际受众,更多地讲国际受众喜爱的“一带一路”故事,这是我们媒体人共同的责任和努力的方向。

  多方协力 征程再启

  主持人:谢谢您提出这么具体可行的建议,我们感到任重道远、大有可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召开,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最高规格的论坛,这不仅是务实有效的交流盛会,也将是“一带一路”再启征程的新起点。各界应该如何借此契机,进一步凝聚共识,增强国际社会共建“一带一路”的信心和力量?

  程曼丽:我非常赞赏在共识的基础上推进共建,增强各方行动的协同性,因为“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到多个部委和不同的主管机构,并由不同的企业负责具体项目的落实,所以需要中央加强统筹,使参与各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契机,增加内部的协同性,并在更广的范围内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增强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信心和力量。

  于运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全球瞩目。自从习近平主席在今年年初的达沃斯论坛正式发布这个消息之后,全球各界广泛关注,并对论坛抱以很高的期望。论坛将总结回顾“一带一路”建设三年多来的经验和成果,并且对未来“一带一路”建设进行展望,确定阶段性的工作目标;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从构想到行动的全方位合作,解决当下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各种分歧。目前,全球经济低迷,国际社会希望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拿出更多中国方案,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带来正能量,更好地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从而传递东方的智慧、信心和力量。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媒体和研究者要以问题为导向,报道好中国方案,我们的研究机构也要积极进行综合性研究,把这个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大事件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

  主持人:我们共同期待,共同努力。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一带一路”的推进和实现,需要世界的和平、合作和文明间的包容、理解。“一带一路”要铺出一条相知、相通、相融的新路,通过探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新模式,精准传播、拓宽格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开创中华文明对外传播新局面,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的民意基础,与各国人民共同绘就这幅横贯东西、共谋发展的宏大蓝图。

  (光明智库、光明网联合推出;统筹:王斯敏、蒋正翔;主持:曲一琳;整理:姬泰然、秦超;摄像:董腾飞;导播、剪辑:刘希尧)

[责任编辑:蒋正翔]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