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添砖加瓦——记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

2017-05-05 15:05 来源:学习时报 
2017-05-05 15:05:37来源:学习时报作者:责任编辑:秦超

  作者:王虎学

  韩庆祥,中央党校一级教授。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国务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出版著作《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的人学理论》《能力本位》《社会层级结构理论》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求是》等发表论文19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研究”等6项。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塑造》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改革开放以来,在当代中国哲学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涌现出一批学术领军人物,毫无疑问,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就是这个群体之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在中央党校,作为一名学者,他致力于自己钟爱的学术研究;作为一名教师,他挚爱并忠诚于党的干部教育事业。他在每一领域的建树和成就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念,即“学哲学、用哲学”,都在印证一个真理即“学好哲学,终身受益”。

  治学之道:“站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建理论之中国,坚持职称科研、学术科研和智库科研相统一”

  作为一名学者,韩庆祥深知科研之于一名教师教学的至关重要性,长期不懈地致力于他所钟爱的学术研究事业。

  在研究方向上,注重面向中国、一以贯之、聚焦一体。韩庆祥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党校要求和学术进展,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他的研究方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世界眼光来研究“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与中国问题”。他心无旁骛、一以贯之地进行聚焦式研究,其研究方向具有始终如一的研究逻辑,克服了学界那种“耕了西方地、荒了中国田”的尴尬现象。

  在治学特点上,注重继承发展、分析框架、建构为主。韩庆祥首先注重打好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打好学术积累的基础。他常用“基石和大厦”的关系来说明。在他看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理论,是中央党校学者从事学术研究首要应打好的坚实基础,是从事学术研究的根本基石。他常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一脉相承的血脉传统,我们的学术研究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谱系,应坚守好。只有在此基石上,才能与时俱进地建构起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大厦,大厦越高,越需要打好马克思主义这一坚实的基石。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创新才能兴盛起来。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他善于确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且能破解问题的分析框架。从他的学术成果中,可以发现“动力机制、平衡机制、治理机制”“政治形态、学理形态、大众形态”“定位、定标、定法”“结构分析”“过程分析”“发挥优势、克服软肋、打牢支点”“一主二基”等分析框架。他的学术研究以建构为主,对错误思潮,他善于辨析,面对时代发展、实践发展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中国问题,他注重建构。他认为,只有建构起当代中国的核心理论,才能对错误思潮给以强有力的回击,否则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在科研境界上,坚持职称科研、学术科研和智库科研相统一。韩庆祥毫不避讳,到中央党校工作之初,目的很明确即评职称,他直言这是科研的初级阶段即“职称科研”。职称评上之后,他继续潜心问道研究学问,有了为学术而科研的冲动,这是“学术科研”,目标是扩大学术影响,确立学术地位,拥有学术话语权。由此便培养起他的学术精神和学术追求。他注重学术积累,能认真踏实研读相关经典文献,做好思想资源的积累工作。在此基础上,他注重学术创新,建构分析框架,力求形成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了智库建设,中央党校成为25家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他在科研部又具体落实全校智库建设工作,所以他的科研便进一步向智库建设提升,简称“智库科研”,目的是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即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在治学风格上,坚持用学术支撑思想、用思想传递时代、用理念引领发展。在科研中,韩庆祥形成了“用哲学思考问题,用学术支撑思想,用思想传递时代,用理念引导发展”的研究风格。他的专业背景是哲学,在学术上善于运用哲学思维、哲学方法思考中国问题,进而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他的学术思想传递着时代精神;他还试图从哲学上为当代中国发展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责任编辑:秦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