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带一路”光明谈⑥】中国文化“迈出去”须先“卖出去”
2017-05-13 09:00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7-05-13 09:00:00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李贝

  开栏的话: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为此,光明智库、光明网联合邀请相关智库专家,录制“‘一带一路’光明谈”系列视频访谈,侧重从文化视角对“一带一路”建设进行解读。访谈文章和视频将在光明网、光明日报客户端等持续推出,并在光明日报《智库》版开辟同题专栏,摘录精华观点。具体实施由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光明网理论部负责。

【“一带一路”光明谈

中国文化“迈出去”须先“卖出去”

  本期导读: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之路。在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贸易是实现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契合点,能够起到先行引领的作用,消除各国隔阂、增加彼此信任。“一带一路”光明谈本期邀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文化贸易学术研究平台专家兼秘书长李嘉珊,著名作曲家、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围绕“一带一路”中的中国文化贸易进行讨论、提出建议。

  主持人:解析“一带一路”建设图景,聆听智库专家睿智之言。各位网友、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光明智库和光明网联合推出的系列节目“一带一路光明谈”,我是光明日报记者曲一琳。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用经济手段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展现文化风采,实现民心相通,对外文化贸易是非常好的契合点。今年年初,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鼓励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前不久,文化部发布的《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也为“一带一路”的文化贸易合作与拓展绘就了路线图。那么,文化贸易在“一带一路”究竟中该扮演怎样的角色,相关主体如何各尽其力,拓展“一带一路”文化贸易新空间?

  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两位对文化贸易有着深入理解、思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嘉宾和我们共同探讨“一带一路”中的文化贸易问题。他们分别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文化贸易学术研究平台专家兼秘书长李嘉珊,著名作曲家、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欢迎二位!

  推动“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势在必行

  “一带一路”提出三年多来,成绩有目共睹,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渐落地,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在二位专家看来,文化贸易在其中起到了哪些作用?推动“一带一路”的进程当中,文化贸易处于怎样的地位?

  李嘉珊: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跟各位交流一下什么是文化贸易。文化贸易是从国际贸易中衍生出来的,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国际贸易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等几大类别。文化贸易在其中极具特殊性,它既涉及货物贸易,又涉及服务贸易,更涉及知识产权。所以文化贸易是基于知识产权基础上的对外贸易,是关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交易。所以,演艺产品对外贸易,电影产品、电视节目、动漫、网络游戏、创意设计等等这些内容的对外贸易就构成了国际文化贸易。它应该是基于贸易基础上的一条发展之路,只是在贸易过程当中,我们更多关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对外贸易。

  关峡:文化贸易在“一带一路”当中应该起到先行引领的作用,因为文化之间的人员交流、产品交流会让大家形成相互了解和认知,并产生一定共识。文化的独特作用就在于消除国家、种族之间的隔阂,增强彼此的信任感。从这一点上来说,加大我们文化方面的贸易往来势在必行。和我们国家货物的贸易量相比,文化贸易量的数字是非常小的,亟待提升起来。

  主持人:总体来看,我国当前的对外文化贸易确实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与其他产品的对外贸易相比,发展速度是落后于总体增幅的。请二位再深入谈一下,对“一带一路”文化贸易的现状和未来还有哪些判断?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我国的对外文化贸易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李嘉珊:这个基本判断是准确的。一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新一年度的国际文化贸易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早在2010年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文化产品贸易国家,但我们的文化服务贸易是极其缺失的。中国的文化产品贸易应该伴随着中国国际贸易整体的发展而有一个很大的提升,排在第一或者第二都不足为奇,但是电影、电视节目等产品,由于我们在这个领域的市场化机制不够完善,或者因为我们起步较晚,因此,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国,我们可拿来贸易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却非常少。所以,我们的基本判断是,中国的文化贸易还处在一个初期阶段,文化服务贸易尤其相对较弱。

  关峡: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文化“走出去”势头逐年向好。部分院团走出去产生了一些国际影响,特别是在当外国急迫地想要了解发展中的中国的情况下,我们的文化交流在这个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其中有一些情况值得注意:我们不是通过商业的途径来使我们的文化产品和外国观众见面,也就是说它还不属于贸易范围的,而属交流范围。把交流转化成贸易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因为其中涉及我们出什么样的产品能够让对方去购买,这应该是市场行为,是靠产品吸引外国的观众,吸引他们购买。只有完成这种转变,才能使得我们的对外文化传播有后劲,从贸易的角度、商业的角度、市场的角度完成转换。

  首先是如何抓好我们的原创作品,并转化成产品,其间,建议政府搭建一个平台,由平台或机构穿针引线,对作品进行推广和提供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的途径。还要利用互联网手段,在互联网上传播优秀的舞台作品,让这些优秀的作品得以便捷、顺畅地转化成为文化产品,进行进一步的传播。此外,还需要金融的支撑,这样,实现了从作品到产品的完整转换,其中包括面向国内外的集约化产品设计,使大量文化产品在国内外落地,与观众见面,在国际媒体上产生应有的效益与影响。

  打造具有民族性与艺术性的文化产品

  主持人:李教授研究对外文化贸易多年,您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我国文化贸易质和量的提升带来了哪些机遇?

  李嘉珊:“一带一路”对于文化贸易的发展是一个特别好的机遇。从量上来讲,确实有明显的增长,但从国际化大舞台整体来看,我们可贸易的产品数量还是相对比较少的。能够传达我们当代中国人思想、生活状态、文化价值的高质量产品更少。所以“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对于我国文化贸易的质和量的提升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主持人:关团长提到,“一带一路”的文化贸易不是简单的走出去,而要走进去,真正地影响沿线民众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认知。您在这方面应该是很有心得的,您创作的民族歌剧《木兰诗篇》和交响幻想曲《霸王别姬》,在海外观众确实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对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展示中华优秀文化成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您看来,在更深层次上真正打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文化产品本身应该具有哪些特质呢?

  关峡:首先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为一出国门,我们就有一个文化身份认证的问题,也就是说,大家关注的是,中华民族带来什么样的精神产品、舞台产品让我们观赏。比如说,西方人希望吃的是中餐,但是我们现在提供的这些作品大多是西餐撒上了中国的作料。这句话非常形象与准确。我们要在创作端把这点理清楚,我们要提供具备鲜明中国特色的和鲜明个性的文艺作品。

  我们走出去的路径一定要是商业的,一定要按照市场规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进入西方主流视野,也就是说,文化影响力是通过观众购票来完成的。因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通过商业途径才能进入西方主流观众的消费层。

[责任编辑:李贝]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