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杨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14日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习近平指出,我们将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持续发展,为“一带一路”注入强大动力,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充分说明,经过三年多的试水,“一带一路”倡议已初步形成了三大历史性贡献:它不仅依托一系列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为沿线各国带来了发展机遇,还通过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中国方案,而且借力多边论坛为区域经济联动搭建广泛的合作交流平台。
事实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伊始,曾不断被西方媒体过分渲染。回应这些质疑的最好方式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一带一路”有效对接了沿线国家自身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实现了资源和技术的优势互补,更让建设成果惠及了沿线国家和人民。数据显示,我国已在“一带一路”20多个沿线国家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没有任何国家和人民因参与“一带一路”倡议而变得更差,流言蜚语自然不攻自破,“一带一路”商业化运作的“双赢”本质反而让更多国家尝到了快速发展的甜头,合作共赢已成为倡议能够有效落实的最强大驱动力。“一带一路”朋友圈的不断壮大,体现了“一带一路”这一“互惠、合作、共赢”的全新运营模式所蕴含的感召力和不断迸发出的吸引力。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能迎来如此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个“一带一路”重要融资平台的成员国能从2014年的21个增至如今的77个,也是看中了“一带一路”这种全新运营模式和合作共赢机制。“一带一路”建设遵循的“五通”,除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之外,另外“三通”着眼于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因此与沿线国家合作的重点聚焦于基础设施、贸易与资金往来。这样,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将主要基于水平分工而不是垂直分工。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依托技术优势在全球范围构筑产业链条、布局产业分工体系,并通过牢牢控制产业链的两端将利润水平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诸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坐享大规模垂直分工收益。相比之下,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方式则与西方截然不同,它通过基础设施项目合作、贸易和资金等方面互通有无,在增强东道国经济发展能力基础之上共同分享其经济发展成果。也就是说,利己必先利他,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盈利是建立在让东道国经济发展能力提升基础之上的。这种基于水平分工的合作方式,使得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了“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世界经济合作的“中国方案”本质上有别于西方国家传统的产业链国际垂直分工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这正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愿意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中来的重要原因。
“一带一路”让世界经济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而不是让世界经济更加失衡。习近平表示,中国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支持,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预计约3000亿元人民币。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将分别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带一路”倡议将更加有助于形成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循环体系,为世界经济再平衡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