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加强智库建设,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2017-05-17 15:58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7-05-17 15:58:09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李贝

  作者: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海上丝路研究院执行院长 何帆;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博士 朱鹤

  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习近平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他强调,“一带一路”建设“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

  据了解,目前中国智库有关“一带一路”研究平台已超过300家,参与“一带一路”研究的外国知名智库有50多家。“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智库的积极参与,携手打造“智力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课题。

  第一,加强实地调研,提升智库本土化服务的能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济发展、社会风俗和宗教传统等方面情况千差万别,各成体系。一方面,中国的发展经验或许不能直接应用于当地国家的发展,需要结合本地情况加以改进。例如,中国的园区建设经验和产业政策都是可供借鉴的发展经验。但要在具体国家落实,就必须结合当地的劳动力素质、资源禀赋和制度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另一方面,实地调研能够让智库学者对当地情况有更深刻的体会和了解,从而提出接地气的政策建议。中国的经济学界有个很好的传统,就是重视实地调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尽管互联网时代信息交流非常便利,但不能代替亲身走过、亲眼见过、亲耳听过的收获。因此,智库要有计划地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做系列的实地调研。同时,实地调研还要注重“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国内智库应加强同沿线国家智库的交流合作,鼓励支持沿线国家的智库到中国做实地调研。

  第二,培养地区研究人才,做好智库的人才建设和储备。人才是最重要的发展资源,地区研究人才则是一种非常特殊但至关重要的人才。所谓的地区人才,是指那些精通研究对象国的语言、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研究者。不仅如此,这些研究者还要了解本国和研究对象国的历史与现实联系,往往需要经过常年坚持不懈、心无旁骛的研究训练,有很强的逻辑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他们是不可多得的跨学科实用型人才。但是,现有的学科评价体系更强调专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会不自觉地低估和忽视这类人才,因此需要对这些研究人员进行特殊的支持。

  第三,吸纳各学科的专业人才共同开展研究。除地区研究人才外,“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离不开各类专业人才的支持。各个领域的人才要打破专业藩篱,互相启发激励,引发头脑风暴,汇聚集体智慧,解决政策和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例如,合理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设计不仅需要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专家,还需要人口学家、环境学家、经济学家甚至历史学家的研究支持。此外,国内学者还应加强同国际同行,特别是沿线国家研究人员的交流合作。习主席在演讲中提出,要“在未来5年内将安排2500人次青年科学家来华从事短期科研工作,培训5000人次科学技术和管理人员”。这些沿线国家青年科学家的到访是国内学者增强国际交流的良好契机。国内智库应抓住机遇,努力汇聚各类人才,成为一个组织各学科人才对话和交流的平台。

  第四,全面总结“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基层创新经验。积跬步方能至千里。相比于高层规划和整体思路,基层经验更能体现出成功的实质,也更容易推广。纵观中国的发展历程,许多重大政策的推行最初均是源于基层创新经验。例如,安徽小岗村率先尝试的家庭联产承包制、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发展等。这些源自基层的智慧给高层领导制定重大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支持。在历时四年的“一带一路”建设中,沿线国家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中凝聚了各种具有群众智慧的创新,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金融支持的创新、社会管理的创新、文化交流的创新等。这些宝贵的经验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精彩案例,智库有义务和责任去发现和总结这些基层创新,并在可以适用的范围内介绍和推广。

  第五,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当前,中国企业刚开始大规模尝试走出去,在此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类问题和困难,直接导致项目受阻甚至失败。这些问题中,有经济层面的问题,也有法律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问题。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不同国家政府和企业有可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遇到同样的问题。成功不可复制,失败有迹可循。人类总是在失败中学习并成长、发展的,“试错法”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改进方法。因此,国内智库应深入研究并总结各国政府和企业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已经遇到的困难,并从中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这样可以减少未来合作过程中出现失败的概率,增进中国同沿线国家的深入了解,有效地管控潜在的风险。

[责任编辑:李贝]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