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联合国合作的大舞台

2017-05-19 18:39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7-05-19 18:39:35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李贝

  作者:复旦大学联合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联合国研究会秘书长 张贵洪

  在5月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分别致开幕辞和闭幕辞。其中,“合作”一词频繁出现。在开幕辞中,习主席提出此次高峰论坛的目的是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他期待圆桌峰会取得三方面成果:一是推动互利共赢,明确合作方向,二是密切政策协调,对接发展战略,三是依托项目驱动,深化务实合作。在闭幕辞中,习主席总结了圆桌峰会达成的五方面共识,包括: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努力实现协同联动发展;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取得新成果;架设各国民间交往的桥梁,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原则,相互尊重、民主协商、共同决策,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随后发表的圆桌峰会联合公报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目标、合作原则和合作举措。此次高峰论坛期间,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达成多个合作项目,提出一系列合作措施。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联合国合作的大舞台

  合作,是此次“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关键词,而中国与联合国和国际组织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是此次论坛的一大亮点。

  据报道,有70多个国际组织的负责人和代表出席了高峰论坛,其中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和第71届联大主席汤姆森、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开发计划署代理署长盖图、联合国文明联盟高级代表纳赛尔、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莫雷尔等。联合国和国际组织的这么多首长、官员和代表同时来华出席一个会议,这在中国与联合国和国际组织关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中国与联合国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自去年以来,“一带一路”的多边推进取得重大进展,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中国政府与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开发计划署、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协议。中国与联合国和国际组织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一带一路”的整体推进,也有利于争取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通过与联合国发展议程的目标和发展系统的工作对接,有助于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国际发展合作、多边发展机制和全球发展治理的新模式。

  在外交部公布的高峰论坛76大项成果清单中,有关联合国和国际组织的有19项,其中大多数是联合国系统的附属机构和专门机构。论坛前夕和期间,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与18个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进行战略对接和政策沟通;财政部与6家多边开发机构签署谅解备忘录,加强金融合作;中国政府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用于发起中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合作倡议;中国向有关国际组织提供10亿美元,共同推动落实一批惠及沿线国家的国际合作项目;中国政府与14个国际组织签署援助协议。在短短几天时间内,中国与联合国和国际组织签署这么多合作协议,开创了中国与联合国和国际组织关系的新篇章。

  习主席在圆桌峰会的开幕辞中明确指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将成为中国与联合国合作的大平台和大舞台。

  首先,中国与联合国将通过“一带一路”进行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议程的对接。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个具体目标。这些目标对“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其次,中国与联合国在“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方面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和机会。论坛期间中国与联合国和国际组织达成的19项成果清单涉及“五通”的每个方面,既有战略对接和政策沟通方面的宏观合作,也有设施、贸易、金融方面的务实项目合作,更有中国向国际组织提供直接援助的民生投入。

  最后,也是更重要的是,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与联合国和国际组织的关系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与联合国合作共同推动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既有利于实现中国倡导的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也有助于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

[责任编辑:李贝]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