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雄安新区设立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举措和重中之重

2017-06-19 14:24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7-06-19 14:24:12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李贝

  作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执行主任 叶堂林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等3个县及周边部分区域设立国家级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目的在于破解北京“大城市病”。因此,确定一个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就变得十分重要。

雄安新区设立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举措和重中之重

  雄安新区集中承接非首都功能,将有力缓解北京“大城市病”

  当前,随着一般性产业特别是一些高耗能制造业、专业性的批发市场和区域性物流中心等分散疏解的基本完成,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下一步疏解主要以集中疏解与集中承接为主,如北京市行政功能集中疏解到通州城市副中心,再如设立雄安新区,重点承接北京疏解出的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从国际经验看,破解“大城市病”,“跳出去”建新城是关键一招。雄安新区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具备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的条件。它的设立也能为其他非首都功能疏解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将有力缓解北京“大城市病”。

  雄安新区的设立将有利于改善京津冀城镇体系结构、带动河北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存在着中心城市集聚力过强而承载力不足、中小城市吸纳能力太弱但承载空间富余等问题,北京和天津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城市群的中心地带,而且在城市空间结构中也处于核心位置,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集聚力。京津冀城市群共有城市35个,其中中央直辖市2个,地级市11个,县级市22个。其中,100万以上的大城市8个,50万至100万的中等城市3个,5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达24个,城市数量呈“哑铃”型。京津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其他等级城市人口规模偏小,人口规模呈“倒金字塔”型。不仅人口规模分布差异过大,而且经济实力与经济结构也相差悬殊。京津冀城市群中各城市存在“大的过大、小的过小”问题,缺少“二传手”,尤其是河北省缺少能与京、津相媲美的大城市,起到带动整个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增长极作用的地区。雄安新区的设立将有力地促进京、津两大城市“做优”、河北中等城市“做强”、小城市“做大”,雄安新区将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两翼”,与河北张北地区形成河北的“两翼”,将有力促进京津冀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和“多中心、网络化”的城镇空间格局。这正好可以弥补当前京津冀城市群城镇体系的不足,对完善区域城镇等级体系和带动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雄安新区的设立助推北京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时,明确北京功能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雄安新区设立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雄安新区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驱动作为雄安新区发展的基点,加快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完善创新创业环境,积极吸纳和集聚京津冀乃至全国以及国际创新要素和资源,通过集聚科研院所和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载体,吸引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建设集技术研发和转移交易、成果孵化转化、产城融合的创新引领区和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国内领先的科技新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仅需要依托科技资源富集的优势,也需要具有相应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地理空间条件,更是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北京在科技资源富集方面优势显著,但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方面的地理空间有限。比如,中关村很多科技成果过去都到长三角和珠三角进行落地转化,可见北京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优势并不很不明显。而后两方面正是雄安新区的优势。北京应该积极利用雄安新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优势和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空间优势,在做好“三城一区”(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同时,与雄安新区共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雄安新区设立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继北京建设通州城市副中心之后又一重大举措,既有利于破解北京“大城市病”,又有利于优化京津冀城市群城镇体系、河北培育新的增长极、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同时有利于北京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目标的实现,是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举措和重中之重。

[责任编辑:李贝]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