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食品安全,“共治”是“共享”的必由之路

2017-06-29 17:39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7-06-29 17:39:31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李贝

  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需多管齐下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要依靠市场

  实践告诉我们,食品安全保障较好的国家和地区,通常也都是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地方。越是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地方,食品安全问题越严重。食品安全面临的最大问题首先是“吃不饱”,而食品安全问题的核心在于“吃不好”,只有在“吃得饱”的情况下才能有资格谈论食品安全问题。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能够保障充足的食品供给,这是食品安全的前提保障。没有市场经济,不但食品安全无从谈起,基本的食品数量保障都难以维持。

  市场经济还为食品安全的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降低了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食品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存在创新动力,不断在食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革新。食品加工过程一般都是在现代化工厂中进行,企业使用的各种消毒、灭菌措施,是家庭生产根本不具备的条件;在食物储藏过程中,企业也创造了许多有利于食物保鲜的技术手段;在食物运输环节,现代化的冷链运输、冷藏保鲜技术也都是市场竞争下企业创新的结果。市场经济体制下一系列的创新,大大提高了食品安全。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也要依靠企业和企业家。没有任何人像企业家一样真正愿意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在一个运转良好的市场上,提供优质食品的企业能够被市场上的消费者识别出来,在竞争中具有相对优势,而提供“不安全”食品的企业则会在竞争中被淘汰掉。企业在竞争和淘汰体系下,存在提高食品质量的动机。但现实的市场机制并不完美,公众和市场在识别哪些企业提供的是优质产品、哪些企业提供的是“不安全”产品上存在困难,即信息不对称阻碍了市场机制的运行。随着企业生产规模和销售区域的扩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更加严重,企业即便提供了“不安全”食品,由于消费者难以获得相关信息,也难以对企业做出“不购买”的惩罚。在这样的情形下,生产者生产高质量产品不会产生额外收益,生产“不安全”食品不会得到相应处罚,因而在扭曲的市场均衡状态下,食品供给就会呈现质量普遍偏低的现象。如果生产者与消费者信息对称,消费者可以明确识别食品优劣,那么就会给提供高质量食品的企业以激励。现实中,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机构出现,弥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如各种点评平台提供的消费者评价信息),从而实现信息平台、消费者、生产者的“三赢”局面。

  逐利的企业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是保护高质量食品供给者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标准是一种市场进入壁垒,也并非全部都由管制机构制定。通常情况下,逐利企业要想保证其收益也会参与安全标准制定。有了一定的食品安全标准作为市场进入障碍,低于此标准的企业难以进入市场进行竞争,在位企业就可以享受到因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品而产生的利润。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还是一个动态过程,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进行创新、降低提供安全食品成本后,会积极主动要求进行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只有提高食品安全标准,企业的创新才能得到保护。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更要依靠政府监管。缺乏完善统一权威的监管体制和制度,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制度诱因。食品安全信息是政府应当提供的一个公共产品,了解食品安全信息有助于降低消费者的鉴别成本和搜寻成本。政府在提供“信息”这一公共产品上有天然的优势,靠企业提供食品安全信息则会遭遇市场失灵。披露食品安全信息,就是要告诉消费者哪些是安全食品,哪些是不安全食品,消费者了解到这些信息后,会理性地做出买与不买的决策,这是市场经济的逻辑。加强政府在食品质量信息上的收集和发布,对以低质量食品破坏市场竞争失序的企业进行监管,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制度保障。

[责任编辑:李贝]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