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16+1合作”为分歧中的中欧合作注入“正能量”

2017-07-23 13:13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7-07-23 13:13:38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网评中心

  中东欧:急盼搭乘“一带一路” 快车

  2012年4月,在中方的倡议下,首次“16+1”领导人会晤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首次规划了“16+1”框架内互利合作的未来,得到中东欧各国积极响应。华沙会晤后,“16+1”领导人又先后举行布加勒斯特、贝尔格莱德、苏州和里加四次会晤,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加速推进的4年来,各项协定逐步落实。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更让“16+1合作”正进入成熟期和收获期,成为中国与欧盟合作的新亮点。

  中东欧急盼中国投资促进互联互通。中东欧16国自然资源丰富、人口素质高、港口条件好、市场容量可观。该地区总面积133.6万平方公里,占欧盟的百分之三十;人口1.23亿,占欧盟四分之一。但是在中东欧地区,尤其是巴尔干半岛久经战乱,经济凋敝,社会发展水平长期不理想。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建设了匈塞铁路、黑山首条高速公路、中欧陆海快线等基础设施,在中东欧国家设立更多物流中心,有力推进了区域间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中东欧国家在亚欧大陆桥中的枢纽作用。

  中东欧急盼中国投资促进经济发展。中东欧国家中的11国虽然已经加入了欧盟,但经济水平与“老欧洲”尚有很大差距。近几年来,欧盟内部矛盾不断,新“入盟”的中东欧国家与“老欧洲”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产生了众多分歧,加之欧洲民粹主义横行,难民危机让欧洲再次撕裂。中东欧国家普遍认同,“发展才是第一要务”,“向东看”趋势明显,在经济上与中国互补性逐渐体现。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和塞尔维亚在斯梅代雷沃钢铁厂等开展产能合作、中国和捷克在航天航空、生物科技等高科技制造行业进行深入合作,“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东欧国家发展规划深入对接。

  中东欧国家急盼中国投资的金融助力。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巨大的金融支持,其原先传统依赖世界银行的资金支持已经永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中国-中东欧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东欧金融公司”)于2016年底正式成立,该公司同时发起设立中国-中东欧基金。该基金规模为100亿欧元,计划撬动项目信贷资金500亿欧元,目标市场定位为中东欧国家,并适当延伸至欧洲及符合中国-中东欧国家利益的其他地区,重点关注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制造、大众消费等行业的投资合作机会。中国-中东欧基金秉承“政府支持、商业运作、市场导向”的原则,提供“商行+投行+投资”一体化金融解决方案,以商业化的金融模式支持成员国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这种中国前所未有的创新性金融为中国-中东欧合作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

  开放包容联动:中国-中东欧合作的“正能量”

  “共商架设合作之桥、促进共同繁荣大计”是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汉堡峰会上的演讲主题,这恰恰给分歧中的中欧合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世界经济初步呈现复苏的时刻,欧洲面临诸多挑战。内部,英国“脱欧”一波三折、恐怖袭击刺激欧洲神经,欧洲“一体化”受挫;外部,美国盟友“靠不住”,欧洲全球治理的抓手“巴黎气变协议”阻力重重。保护主义在欧洲不同层面抬头。但同时,欧洲是全球化的推动者和捍卫者,也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和欧盟在“16+1合作”有一定的分歧,但更多的是共同有利益。在“16+1合作”上,以“包容和联动”实现求同存异,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全球化再上一个台阶。

  开放是趋势:“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潮,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路径”,中东欧不仅是欧洲的,而且是世界的,不仅需要欧盟,也需要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包容是基础:中东欧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外部的支持也是多渠道。中国与中东欧的合作正是基于双方相互需求,互利互惠,“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思维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发展的巨大助推器。世界格局多元化趋势加强,欧洲必须重新确立自己在新的全球格局、旧的盟友关系中的定位,摆脱中东欧国家是西欧发达国家“后院”的思维,抓住与中国在内的新兴力量合作的机遇。

  联动是方向:“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中国在中东欧国家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是让世界经济“联动”的脉搏更为顺畅。中国具有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和融资优势,西欧发达工业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机械等方面具有技术优势,双方在“一带一路”中东欧合作方面不是零和博弈,更多的是优势互补。只有联动,才能让多元欧洲重新开启“一体化”正确方向,才能让世界经济更具活力。

[责任编辑:网评中心]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