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经典文本”与“现实逻辑”的互动中推进人学研究

2017-10-12 18:24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7-10-12 18:24:43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周明艳

在“经典文本”与“现实逻辑”的互动中推进人学研究

——《现实逻辑中的人——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研究》简评

作者: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唐爱军

“我们不能没有马克思”。在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具有“令人震撼的空间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学研究要“取法乎上”,就必须沿着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就必须面向现实人的生活世界,就必须面向中国问题。一言蔽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学必须在“经典文本”与“现实逻辑”的互动中开辟哲学和人学研究新路。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韩庆祥教授撰著的《现实逻辑中的人——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一书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韩庆祥教授是我国人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具有热忱的学术追求和严谨的学术精神,充满鲜明的学术志趣,善用学术讲政治。该作既是作者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果(立足“经典文本”),又是面向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力作(面向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全书一以贯之的中心线索,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集中分析和研究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尤其是关于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这一核心思想。全书各章基本上围绕这一核心线索,从不同层面展开。要点有:分析马克思人学理论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相对独立性和重要性;纵向梳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五阶段”的形成和发展史;勾勒出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总体性图景;立足“本体论—社会观—历史观—价值观”四维逻辑结构具体论述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基本内容;阐述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现实意义,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这本著作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打开了一个决定性通道。首先,西方一些学者总是有意或无意地曲解马克思主义,要么把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化,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所谓的“人学空场”,要么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混淆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抽象人道主义的界限。该著作就是要打破这个二元对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起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其次,还有一些国内学者不赞成建立相对独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研究,已内在包含着对人的问题的科学解读。而该著作认为,研究人学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同时也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完全代替人学。该著作提出,必须重视挖掘和系统研究马克思的人学理论,这有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利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拓展研究。此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直在努力摆脱传统教科书体系,跳出“见物不见人”的思维方式局限。该著作所探索的人学研究,为破除传统研究路向,彰显“客观性”与“主体性”统一的研究路向,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返本开新”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阐释空间。

二、搭建起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四梁八柱”。该著作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让马克思人学理论“开先河”式出场,而且搭建起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四梁八柱”,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形成过程、研究主题、思想主线、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和精神实质等。作者提出了许多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比如,提出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博士论文》至《莱茵报》时期:基于人的类本质的人学一般原则;第二阶段——《德法年鉴》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基于人的类本质与个人感性存在对立的人学理想方案;第三阶段——《神圣家族》至《共产党宣言》时期:基于社会关系的人学理论纲领;第四阶段——《共产党宣言》以后至《资本论》以前时期:基于理论和工人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人学实践;第五阶段——《资本论》时期:基于个人和社会关系统一的科学人学。再如,作者独创性地提出,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的人学思想,需要抓住五大核心线索:人的需要、创造性劳动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个人、阶级群体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人的应有、人的现有和扬弃人的现有的统一;个人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的主体性和客观制约性的关系。当然,该著作围绕人学的基础理论的原创性观点还有很多。总之,正是这些原创性理论观点,使得该著作成为人学研究领域的“教科书”。

三、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供给,契合了当代中国对人学的理论需求。该著作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面向中国问题。研究“经典文本”,是为了关照“现实逻辑”;“返本”是为了“开新”。作者的人学研究直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这一当代中国现实,在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的反思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考当代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针对“经典文本”与“现实逻辑”互动而成的“中国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其中最具有学术和现实价值的理论建构就是“能力本位”。这对解决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存在的“能力不足”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同时,作者提出,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加强人的塑造,成为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人学理论以摆脱束缚人的异化力量、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主题,这一主题的现实指向,就是探讨个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针对“经典文本”与“现实逻辑”互动而成的“中国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其中最具有学术和现实价值的理论建构就是“能力本位”。这对解决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存在的“能力不足”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总之,本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面向“现实逻辑”这一学派的代表作。

[责任编辑:周明艳]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