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辽宁大学亚澳商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伟光, 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 吉国秀
十九大报告开创性地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一科学定位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点作出的判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选择。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举目的成就。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围绕破解这种矛盾的经济发展战略指向之一,就是要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等战略要求将更加突出,而这些战略要求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经济层面的集中体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要围绕这种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变化,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在促进高质量供给体系建构与强化的同时,变革落后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分配方式,形成一种最大限度融合现代科技创新的新兴经济模式,最大限度优化各种资源配置的新产业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有助于形成促进、支撑和引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发展的新经济模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创新发展和竞争力强化的重要内容。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不仅涉及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的动态优化全过程、产业转型融合发展全领域,也包括市场、企业、政府新型协同共生全网络的构建,这种复杂系统内在良好运行机制和模式的建设,尤为需要新发展理念来引领,我们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以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处理好四种关系
作为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具有地区和产业上的差异,从而在不同地区、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上呈现出不同的成长路径和实践模式。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共同目标和理念指导下,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助于缓解和熨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平衡以下四大关系。
第一,在经济组织方式层面,要处理好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关系。把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股权多元化发展等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结合起来,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形成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协同有序发展的良好经济体制,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二,在经济形态层面,要处理好实体经济和非实体经济关系。世界经济秩序和经济运行机制正处于变革的阈限时期,具备阈限时期的诸多特征:各种经济业态漩涡式相互交织;先进制造、新型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等新技术新模式相互融合;原有的技术界限、企业边界与产业形式日益模糊。同时,阈限时期经济发展蕴含着巨大发展机遇,以及日渐清晰的经济发展趋势:酝酿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业态交互式协同、跨界发展的新投资热点,出现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相互渗透式发展的新局面,以及面向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些因素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第三,在动力机制层面,要正确处理新旧动能转换关系。在不同地区的产业内和产业间,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创新驱动作用,加速改造升级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动能体系,孕育并引领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做好以上这些,需要在技术选择层面合理布局处于战略前沿技术,引导好关键产业平台型的共性技术,发展好形成竞争力的关键使能技术群,塑造新经济体系建构的技术基础,形成加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新技术—经济范式。
第四,在经济发展生态层面,要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关系。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以往同质化的关系模式不复存在,转而代之的是各具特色的差异化匹配关系。这就需要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平衡起来。如果市场与政府共生匹配得好,将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生态。因此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领域中需要创造性地寻找和探寻两者之间的平衡发展,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多元化利益共同体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