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理论慕课】范玉刚: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底色和根脉

  【本课主题】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底色和根脉

  【主讲嘉宾】

  范玉刚,现任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文学室教授,研究生导师。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全国马列文论学会常务理事、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秘书长。

  【文字实录】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事关国运兴衰、事关国家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充满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充满信心,才能有坚守的定力、奋发的勇气、创新的活力。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才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这种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和底蕴。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的底蕴和底色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稳定的精神DNA。有了它,一个民族便可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可以更好地知道自己以何种方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它更是一个民族实现当代文化创造的基因和资源,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外来文化如何冲击,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构成中,原本就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失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站不起来的。在2014年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底色和底蕴,它蕴蓄了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的文化根脉。因此,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文化传统没有断流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一个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民族,必然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和辨识性符号。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是积淀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是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的核心标识。中华民族历来有很强的文化自豪感,汉代气韵、盛唐气象,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足以傲视世界文化史,为全球化语境下做一个中国人增强了底气和骨气。汉字草书的狂放和古典舞的优美,充分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美和韵味,体现了中国文化创造的自豪感,是当今时代文化创意创造最持久的源泉。

  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滋生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依然活在当下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不断丰富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核心价值追求。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而,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汲取。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升到文化战略高度,吹响了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集结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