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理论慕课】梅敬忠: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本课主题】

  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十九大报告关于文化繁荣兴盛的论述

  【主讲嘉宾】

  梅敬忠,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文字实录】

  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这是十九大报告关于文化的核心主题。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能够看出,没有文化创造的实绩,就谈不上文化的繁荣兴盛。如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如何激发作家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从而奉献精品佳作,跃上文艺高峰,如何激发广大文创工作者的创新创造活力,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大问题。

  承续新时代文艺座谈会以及作代会文联大会讲话的精神文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辟出专门篇幅,重申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相关问题。

  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强调: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篇幅虽然不大,但将一些原则性、方向性的问题,一一点明。尤其是最后强调“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抓住了创作主体,抓住了根本。中国当代文艺发展史上的经典大作,无不得益于名家的倾心奉献,文如其人,艺如其人,德才兼备,德艺双馨。被人民记住并爱戴有加的,才能够当得起文化名人的称号。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这一重要命题。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具体制定了“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4条改革举措。而今党的十九大报告,又从适应主要矛盾变化的高度,专门就“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这一主题,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报告还具体指明: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述文本中,有句话值得特别学懂弄通,这就是: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这牵涉到如何处理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问题。我国目前的文化体制,坚持双轮驱动、齐抓并进,主要采取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并行的基本架构。

  具体来说,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使之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着力点。

  这其间,有一种理念的坚守不能忽视,就是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中,如何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健康发展的关系、如何在文化建设中把握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我只强调一点,就是要在继续大胆推进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同时,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这为新时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再次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值得深思。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十九大报告精神,必将激励广大文化建设工作者,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抒写新时代文化建设新篇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