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软实力就是吸引力

  【本课主题】

  文化软实力建设需力求实际

  【主讲嘉宾】

  赵磊,中央党校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是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国际关系与国家统一研究室(原为国际关系与台港澳研究室)主任、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光明网理论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央党校第四届“十杰青年”。

  【观点摘编】

  笔者两次赴以色列访问,一位近80岁的以色列著名学者对我讲,他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有两个,一个是中国,另一个是以色列,因为中国影响了整个东方,而犹太人影响了整个西方(西方基督教信仰的源头是犹太教)。但他同时强调,这种影响更多是过去时,中国要反思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中国的影响范围由东方扩大到整个世界,影响的时间坐标由传统帝国延展到现实中国,影响内容由文化吸引扩大到价值感召。

  “软实力”的基本内涵

  长期以来,主宰国际关系的主要是政治、军事、经济等传统实力因素。古典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汉斯•摩根索在他的经典著作《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中提到,“优越文化和更富有吸引力的政治哲学的说服力显然要比诉诸军事、经济手段更有效,因为它的目的不是征服领土和控制经济生活,而是征服和控制人民的心灵,以此作为改变国家之间权力关系的手段。”

  “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20世纪90年代初期,约瑟夫•奈明确提出“软实力”概念,对国际关系研究带来新的变化:第一,首次将“软实力”提高到与“硬实力”并驾齐驱的位置,明确地将文化、价值观、外交政策等因素视为“力量的另一面”。过去人们习惯于按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排序来划分实力,物质性的硬实力因素总是占据首位。软实力概念改变了人们对实力构成要素的认识,软实力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第二,提出了“软实力”的运用方式及其作用效果。奈指出“胡萝卜和大棒政策”都不是软实力(威胁和利诱,都是要迫使或诱使对方屈服),而软实力要发挥“同化式实力”,即文化观念的吸引力或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导向能力。以家长教导孩子为例,与其粗暴或利诱式地管教孩子做你想让他做的事,不如巧妙地影响和确立孩子的信念与价值观。同样,一个国家的强盛如果能够让人钦羡、仿效而不是引起敌视、畏惧,那么实现本国利益时就不必消耗过多的硬实力。

  简而言之,硬实力是促使国家强大的,软实力是确保国家正确的。国家的影实力越强大,越存在正确行使手中力量的问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