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拓宏大格局

2018-01-07 14:51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8-01-07 14:51:44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郑芳芳

  作者: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赖风

  党的十九大报告总结了中国外交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国未来外交工作指明方向。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稳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拓宏大格局。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稳步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在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进程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稳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主动推进全球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成果丰硕:我国提出的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的全球经济治理观,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共鸣;G20杭州峰会推动G20从短期危机管理机制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强大动力。此外,我国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取得新进展,为国际互联网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大力推进联合反恐,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为解决国际难民危机等全球治理问题积极贡献力量、承担大国责任。

  精心运筹大国关系。过去5年,我国以更加沉着自信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以积极进取的外交风格大踏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期间,习近平主席28次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的56个国家,以元首外交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呈现新气象,以精心运筹实现大国关系:把控中美竞合博弈;推动中俄战略协作提质升级;深化中欧务实合作;强化与新兴大国的合作。

  沉稳应对周边变化,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努力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大力倡导“一带一路”建设,呼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2014年APEC峰会、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我国充分运用主场外交优势,高举发展合作大旗,阐明中国主张,贡献中国经验,彰显中国担当,展现新型大国形象。

  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新型大国外交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稳步推进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不同于传统大国外交的新型大国外交。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对世界期待的现实回应。今天的中国已经比较稳固地确立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每年为世界贡献超过7000亿美元的经济增量。因此,中国外交的走向日益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之一。一个逐渐强大的中国到底对世界意味着什么,已经成为中国必须明确回答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正是对世界期待和时代潮流的现实回应。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对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的具体外化。传统大国外交天生与对权力的追求紧密相连,重走传统大国外交的强权政治老路,必然陷于“修昔底德陷阱”不能自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中国推动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特”就特在坚定打破“国强必霸”的逻辑,推进互利共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以民族复兴为目标、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的具体化和外部化。

  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拓宏大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果丰硕,不仅中国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使中国的全球治理话语权有了明显增强,而且逐步稳定了新型大国关系,完善了全球伙伴关系布局,巩固了周边睦邻友好格局,开拓了治国理政宏大格局。

  展望未来,面对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依然任重道远。我们不能忘记,中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意味着中国的和平发展必将经历长期艰巨的探索。中国要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大力培育良好国民心态,增强外交自信自觉,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推进合作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不断为国际社会作出与国力相称的国际贡献中,走出一条真正不同于传统大国外交的新型大国外交道路。

[责任编辑:郑芳芳]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