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现代科技文化底蕴

2018-02-06 13:50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8-02-06 13:50:14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周明艳

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现代科技文化底蕴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社会治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文化的优秀性标准、脱贫评估、教育舆情治理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周航:共治是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关键】

  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工商大学分中心周航指出,共治是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关键。其核心在于改变政府“单兵作战”模式,让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社会治理。一方面,建立健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推进协同治理。建立社会参与协同机制,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支持各类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坚持依法治理,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牢固树立依法治理的理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社会治理、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在全社会培育法治信仰和法治意识,教育引导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摘编自《人民日报》

  【胡伯项: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现代科技文化底蕴】

  南昌大学教授胡伯项指出,创新、发展是科技文化的重要特色,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传媒的发展,信息覆盖的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人类进入了大数据、微传播、微文化的时代,传播方式、传播环境产生了革命性变革。大量涌入的各种信息,既扩大了人们的知识视野,也增加了人们鉴别是非的复杂性和难度。在信息时代,网络舆论新形态使我们的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不断发生变化,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加强创新意识,尽快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因此,要高度重视网络新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传播,特别是舆论引导和控制的相关问题,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摘编自《光明日报》

  【王依群:坚持文化的优秀性标准】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会长王依群表示,文化的优秀性,首先体现于时代性。文化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刻画着时代的特征。传承就是要把不同时代的优秀文化应用于当下并赋予新的使命,要有利于实现新时代的目标任务。其次是民族性。我们是龙的传人,必须传承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中华民族特点的文化,目的是保持线不断、魂永驻。再次是思想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传播正能量,激发人民奋发向上;应能启迪和鼓励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凝聚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提供治国理政借鉴。最后是经典性。在历史长河中,经世代积淀、保存而传承下来并在当下得到人们普遍认可,依然具有时代价值和生命力的文化,方可称之为优秀传统文化。可见,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典的、思想性强的民族文化,同时又是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只有明确和坚持这一优秀性标准,才能保证文化传承的格调,才能坚定文化自信,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摘编自《解放日报》

  【李勇:大学生参与脱贫评估“靠谱”】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行政学院教授李勇认为,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倒计时,一场全国范围内的贫困县脱贫成效第三方评估正在各地开展。其中,一些高校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一些诸如“学生娃参与第三方评估是否靠谱”的声音也在悄然兴起。

  对大学生参与第三方评估应持肯定态度,大学生参与第三方评估有一定必然性,同时,大学生参与第三方评估实践可保证评估质量,而且大学生参与第三方评估也有利于人才培养。“靠不靠谱”的忧虑反映出相关人士对大学生参与脱贫攻坚评估质量的担忧,本无恶意,显示出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今后3年,随着大量贫困县陆续退出,只要组织得当,管理有效,高校师生组建的评估队伍就堪为一支可以倚重的力量。必须指出的是,担任主责的评估课题组专家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调查问卷设计,采取切实可行的评估措施,把这支队伍带好,引领他们深入调研,促进党的扶贫政策真落实,提交一份真实的评估报告,为打赢扶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摘编自《经济日报》

  【舒刚:教育舆情治理要善用法治思维】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舒刚认为,教育舆情热点事件之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引发全民热议并广为传播,是因为事件集中反映了社会公众长期关心关注的教育领域某一难点热点问题,击中了人们在追求优质教育资源过程中的种种痛点。教育舆情传播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真实的民生诉求。因此,教育舆情治理的关键就是要理性分析教育舆情事件折射出的社会矛盾和民生诉求,抓住教育舆情现象和事件反映的本质问题,在教育舆情爆发后的第一时间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并积极在法律框架下进行处理。教育舆情治理的关键就是争取人心,只有善用法治思维,科学运用法治化的权威资源和治理方式,关注、挖掘和解决人民群众迫切的教育诉求和优质教育供给之间的突出矛盾,才能不断积累和培育社会情感资源,增进社会信任,提升人们群众的教育获得感。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 康慧珍整理)

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现代科技文化底蕴

[责任编辑:周明艳]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