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合作共赢是符合新时代人类文明发展要求的新理念

2018-02-19 11:35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8-02-19 11:35:17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网评中心

  作者: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王国坛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时提出了“合作共赢”新理念,希望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自此之后,合作共赢和新型国际关系两个概念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频繁出现,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当今世界的人类文明发展已经呈现为多极化、一体化发展态势,那种由少数几个国家主宰世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种文明发展态势要求各个文明之间、各个国家之间必须团结合作,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应对世界性的难题和挑战,才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由此可见,合作共赢是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新理念,是符合新时代人类文明发展要求的新理念。

  合作共赢理念之所以符合新时代人类文明发展要求,是由其本质内涵决定的。笔者认为,它的本质内涵可以表述为以平等对话和相互包容的方式推动世界人民的普遍社会交往,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简单地说,合作共赢的初始意向是希望世界各国人民能够广泛开展交流合作,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开放局面,从而达到世界和平发展之目的。而在不同国家之间开展交流合作必须首先采用平等对话方式,只有在平等对话中才能真正做到“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就是寻找共同利益交叉点,找到了这个交叉点就找到了彼此合作基础;而“存异”就是包容,即把对话双方的差异性、分歧性内容加以理解和承认,在未能达到共识之前暂且存而不论,以此促进人类普遍世界性社会交往。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社会交往范围,而人的社会交往范围又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决定着人们只能在狭隘的地域性范围内开展交往活动,而狭隘的地域性交往范围必然形成狭隘的地域性个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交往范围扩大,人也相应地获得发展。当生产力达到了社会化大生产水平时,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也将在世界范围展开,于是那种狭隘的地域性个人也必将被世界历史性个人所代替。

  根据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人类的普遍世界性社会交往最终必然导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结果;二是人只有达到了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状态,才是世界和平发展的真正基础。这个理想虽然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更深刻而全面地领会合作共赢理念的本质内涵。

  在新时代中,之所以用合作共赢理念去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是为了更好地应对人类当前面临的各种难题和挑战,以促进世界人民的普遍交往与合作,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在我们探索新理念的同时,又不禁地使我们对这些世界性难题和挑战产生的根源,即如何看待以往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展开反思。

  以往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实际上是西方地域性文明发展理念在经过殖民扩张运动和新近的经济全球化运动这两次世界性运动推动下不断升华、不断普遍化的产物。而西方地域性文明理念的主要特征就是资本的扩张性,资本扩张性的必然性是由西方文明中的抽象思维习性造成的。源于古希腊的抽象思维习性具有把分散的、杂多的东西系统化、理论化、体系化的能力。在这种思维作用下,西方首先形成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进而又形成了现代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而资本的扩张性就是在抽象思维作用下,把人们分散的、杂多的发财欲经过系统化、理论化、体系化之后所形成的强大扩张力量和必然的扩张趋势。于是资本的扩张性就成为西方殖民主义、冷战思维乃至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根源。

  虽然世界潮流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习惯于殖民主义和冷战思维去处理国际关系,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就是力图把自己的文明理念或价值观念强加于别人,并最终使之普遍化、世界化。他们之所以习惯于这种思维方式,一方面,是由于自己强烈的优越感在作怪,另一方面,是他们意识到,只有把自己的文明理念世界化,才能确保自己在世界上的优越地位,因为文明理念同时就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的评价尺度。在西方扩张文明理念的主导下,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出现外来价值观念与本土传统价值观念的激烈冲突等等,这是导致当代世界诸多难题和挑战的主要根源。

  合作共赢理念之所以采用平等对话和相互包容的方式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就是为了避免把自己的文明理念强加于别人。

  从合作共赢理念来看,普世价值、普世伦理思潮也存在一定问题。这一思潮的基本想法是借着各个文明共有的一些价值观念来确立“普世价值”这一概念的合法性,然后再借普世价值这一概念来把某些地域性的特殊价值观念普遍化、世界化。这句话的前半句是没有问题的,各个文明之间的确有着某些共同的价值观念,比如“不许偷盗”。但这绝不能成为把那些不同的价值观念强加给其他文明的理由。一种文明不具有某些价值观念,这说明该文明中尚不具备产生那些价值观念的现实条件,如果强行加进来,必然产生矛盾。

  对于不同价值观念可以认真学习、研究和理解它,但理解不等于接受。在不同文明之间,把理解和接受分别对待的想法是保证和平共处的前提,因为理解只是思想上的自我丰富过程,而接受则是一定程度上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或实践方式。彼此间加强理解始终都是必要的,而是否接受,则要视具体条件而定。如果不顾具体条件而盲目接受或强行施与,这都属于扩张范畴。

  在多极化的时代里,各种文明之间应该是差异性多于共同性,但这不应成为彼此交流合作的障碍,只要彼此保持真诚平等对话,只要能够找到共同利益的交叉点,就会找到合作交流的基础。即使彼此没有交叉点,也仍然可以通过长期交流而达到彼此认同和共识。文明是多彩的,文明发展应该相互尊重、包容互鉴。在这个态度下,不同文明甚至只有坚持自己的特点,整个人类文明才能保持生机勃勃、繁荣发展。

 

  “全国应用哲学研究会2017年年会暨第二十次理论研讨会”相关成果链接

  从现代化的跟跑者转向领跑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需要坚定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网评中心]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