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张占斌、黄锟:搭建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桥梁

2018-04-17 10:59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8-04-17 10:59:54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周明艳

张占斌、黄锟:搭建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桥梁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市场经济、农村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系统思维能力、乡村教育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吕炜: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市场经济更好发展】

  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吕炜指出,在新时代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独特优势驾驭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着力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我国要发挥制度优势、更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二,以政治优势为引领,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好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第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第四,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更加成熟和完备的体制机制。

  摘编自《人民日报》

  【张占斌、黄锟:搭建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桥梁】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张占斌,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黄锟指出,当前,必须抓住城乡资源要素互动增强的新趋势、新机遇,积极探索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有效形式,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为持续地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首先,推动在城市取得一定成就的农业转移人口、有经济实力的乡村贤达、社会名人等,返回家乡反哺家乡建设和治理。其次,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和能人回乡就是要鼓励和引导有社会责任感、有经济实力的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到农村提供金融服务和投资兴业,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和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的困境。再次,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推进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破除农村宅基地不能流动的制度藩篱,鼓励和引导市民下乡过田园生活。

  摘编自《人民政协报》

  【李湛、李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搭建协调联动大平台】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湛、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娜认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要统一区域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形成有序竞争。以区域内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来引领、示范和推动全国范围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创新协同升级,发挥长三角区域科教资源丰富优势,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中心等资源,加大新兴产业与前沿科技创新;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长三角“三层、四级会议制度”框架,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形式、创新合作机制。第二,以共建项目为抓手,促进三省一市跨区域合作。建议参照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在国家层面设立长三角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相应的政府机构;建议研究设立“长三角大湾区”,以连接长江下游和东部海湾为特色,形成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带动杭州湾、通州湾和长江下游,形成湾区经济发展区,成为“一带一路”桥头堡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支撑带;基于国家战略要求和长三角自身发展需求,可深化体制改革、超越行政区划限制,共同推进项目建设,等等。

  摘编自《解放日报》

  【崔文静:提高系统思维能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持续向前发展】

  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崔文静表示,当前,发展改革稳定的各项繁重任务联系密切,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科学谋划、统筹推进,使党和国家事业持续向前发展,就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党员干部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认识和理解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在工作中做到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这样才能看得准、握得住,找到合适的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二是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既要立足整体、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又要权衡各部分的轻重急缓,分清主次,协调推进。三是立足现实,脚踏实地。首先在分阶段实现整体目标的过程中,要登高望远,但不能好高骛远;要高瞻远瞩,但切忌眼高手低。

  摘编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杨小敏:发展乡村教育应重视小规模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小敏认为,随着国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支持农村教育发展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乡村中小学的校舍和基本办学条件总体上有了很大提升。但对于一些偏远乡村地区散布的教学点而言,由于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其硬件建设还亟待加大针对性投入予以改善。但从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全局意义上讲,总体上要基于硬件进行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嵌入式整合,实现向软件建设方向的战略重点转移,着力内涵建设以全面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迫切需要在国家层面出台体现区域针对性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特别是师资队伍的建设这一历久而弥新的问题,诸如一些村小和教学点课程开不齐和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长期困扰寄宿制学校的工勤人员不足和教师负担重的问题。可以说,在新的历史时期,着力发展乡村教育,重点和难点在于小规模学校建设,须要立足大局、着眼长远,以教师配置为核心,强化政策精准实施,实现内涵发展与特色化建设。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 李澍整理)

张占斌、黄锟:搭建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桥梁

[责任编辑:周明艳]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