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王顶明:合力破解学术头衔泛滥的困境

2018-04-18 10:39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8-04-18 10:39:37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李澍

王顶明:合力破解学术头衔泛滥的困境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学术头衔泛滥、国家制度、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王顶明:合力破解学术头衔泛滥的困境】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研究员王顶明指出,据统计,有关部委实施的人才项目(或学术头衔)80多个、省市部门和高校实施的人才项目(或学术头衔)数以百计,其中,以江河、山川命名的就有近百个。从系统优化的角度来讲,各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各类人才项目、学术头衔、荣誉称号,各自为政、自成体系,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条块分割、重复交叉现象,造成国家科技资源浪费、低效等问题。不同高校、省市、部委的人才项目或学术头衔看似“段位”清晰,实则在目标定位、遴选对象、组织程序和成果导向上存在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要求,却让不少科研人员疲于填报材料、时常应付答辩,甚至不得不“走后门、拉关系”。这种学者追逐“头衔”、单位看重“帽子”、肆意抢夺“人才”的社会氛围,可能已经偏离人才项目或学术头衔的初衷,甚至导致学术品性、思想和创新的迷失,造成本末倒置、名实不副的不良后果。因此,建议在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充分考虑人才项目或学术头衔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系统优化由不同部门和不同地方所推出的人才项目或学术头衔,加强协同、形成合力破解人才项目和学术头衔泛滥的困境。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桑玉成:以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筑牢改革基石】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桑玉成指出,制度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具有决定性影响。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只有建立起科学完备、系统有效的制度,才能形成健全的国家治理体系、拥有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国家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我们进一步推进制度建设,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以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筑牢改革基石、激发发展活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

  【徐川、杨波:彰显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的天然亲和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川、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副主任杨波认为,科学的理论需要有效的话语表达,要彰显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的天然亲和力。不可否认,一段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倾向,“晦涩难懂”“自说自话”“面目庄严”的指摘背后体现为“失语”“失踪”“失声”的现实困境。事实上,马克思的话语表达并非总是高高在上。在《共产党宣言》中,不乏简洁的话语、形象的刻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点出“亲和力”的症结,同时也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树立了标杆和榜样。比如“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比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等,总书记的这些表达都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表达一脉相承。他曾说过,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我们的“看家本领”需要广为人知,要让更多的人真正地了解、接受、认同并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要更有亲和力、更接地气。

  摘编自《新华日报》

  【王海文:推动红色文化基因扎根民众心中】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贸与会展学院副院长王海文表示,近年来,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利用红色资源构筑起我国红色文化的新高地,掀起红色旅游的新热潮。推动红色文化基因扎根民众心中,就是要旗帜鲜明地高举红色文化的大旗,遵循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特殊规律,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和导向,在挖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创新红色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培育红色文化精品项目,打造红色文化亮丽名片上下真功夫,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号召力,深化其审美、教化的重要功能和作用。以《红色娘子军》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之所以代代相传,恰是因为人们对红色文化所传递的真善美以及社会正能量的需要,是红色基因全方位融于家庭、融于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长期积淀内化的结果。

  摘编自《光明日报》

  【瞿长福:振兴乡村要多尊重农民的需求和感受】

  瞿长福指出,现在的乡村怎么样,农民最有感受,最有发言权,尽管许多时候许多地方并不是他们在发声。对地地道道的农民来说,乡村就是生活的全部,无论乡村怎么改造改变,让日子更轻松自在、更美好舒坦都是不变的内核。所以,振兴乡村过程中,不能玩花架子还笑话农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因此,今天的乡村,其实是不同人群内心追求与外部改造共同着力的结果,既是自然历史形成,也是时代力量驱使。不同的人群,在面对乡村时都有理性客观的一面,也有感性主观的一面,就看能否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盲目。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旗帜正高高飘扬,需要我们在这一整体战略指引下,既美美与共,又各美其美,既尊重青山绿水,也尊重人心向往,尤其是,在尊重不同人群的美好追求时要把农民主体地位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摘编自《经济日报》

  (光明网记者  康慧珍整理)

王顶明:合力破解学术头衔泛滥的困境

[责任编辑:李澍]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