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校健康教育如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2018-04-19 14:43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8-04-19 14:43:27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李澍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杨玉春

  一、健康教育现状及问题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17年我国某市新兵入伍体检淘汰率过半,直接暴露出基础教育教育阶段的高中毕业生体质严重下滑的严峻形势,直接凸显当前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系列问题。

  第一,缺乏独立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缺失落后于学校独立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国际趋势,影响了学校健康教育学科发展,导致我国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下降。实施专业的学校健康教育是国际通行的做法,现有教育政策没有明确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健康教育的核心。目前国内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薄弱,在课程与教材开发方面,全国目前还没有一门系统、成熟的学校健康教育教材。以班会、团队活动或主题讲座进行健康教育的做法非常勉强,已经明显落伍于国际通行做法。以卫生部门为主的学校卫生教育模式也已经落后,在课程改革中已经没有话语权。

  第二,对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把握不清晰。学校教育没有把学生体质健康放在基础地位,在校生身体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健康风险行为增加。近视眼、贫血、肥胖及营养不良等“六病”仍然对青少年构成威胁,甚至艾滋病和其它性传播疾病威胁也日益加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健康教育专项问题凸现,比如安全与应急教育、生命教育、控烟教育、食品安全与营养科学教育、预防校园欺凌等,这些专题恰恰说明了当前没有把握好学校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中小学相对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国际通行做法中这仅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单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造成学校健康教育的失衡。

  第三,“体育与健康”僭越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从课程本质上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通过体育实践活动,增强体能、掌握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整体健康水平,达成课程提出的健康目标。加强体育教育是健康中国的应有之义,体育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手段,但决不能错误地把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解成是“体育”和“健康教育”两门课的合并。因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不能也不可能单独承担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全部任务,新课程没有、不能也不可能包容原“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通过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和所有课程的教学去实现。需要引起警惕的教育现象是,常规的体育课对于普通学生进行隔靴搔痒式的体育锻炼,存在强度不够、时间不足,达不到必要的锻炼效果;对于少数体育特长生,则是将学校健康教育导向简单化、狭隘的竞技体育,存在过度训练的问题,这些几乎放弃了文化课程学习,甚至被戏谑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最终导致学校体育对于健康中国战略的作用大打折扣。

  第四,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健康教育战略政出多头,学校在营养科学、公共卫生、疾病预防等领域没有常任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常见病及预防、膳食均衡等知识普及教育,在校学生一旦出现疾患,由于没有基本的鉴定鉴别能力,学校教师只有通知家长领学生回家或去医院。增加了医疗部门的接诊压力,负面性加大了社会总体育人成本,增加了家长负担,直接突显出目前的学校健康教育能力低下,难以配套国家健康教育战略提出的从医疗转向预防的基本方针。体育教师和心理健康教师从事健康教育都缺乏上述专业背景。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充当了“心理医生”角色,与之进行互动咨询的也绝大多数是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情感困惑甚至心理偏差的问题学生,客观造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剑走偏锋现象,没有针对学生进行普遍性的积极健康心理教育。

  二、落实国家战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建议

  第一,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跨学科团队,编写修订学校健康教育专业教材。独立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一定要有专业的教材。鉴于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建议组织多领域、跨学科专家团队分模块编写。整合升级中小学现有课程体系中的《生理卫生》、《心理健康》、《思想品德》等条块化的教材。将健康教育课程从生理卫生常识普及、营养科学内容指导学生一日三餐、常见病及其预防的原理、公共卫生技能的普及和培训、积极健康心理养成教育的实施、阳光体育的普及等角度展开。确保符合学校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理念,以健康素养为目标全面纳入健康教育各个维度,新的《健康教育》能够反映当代国际学校健康教育的潮流和走向,同时与我国学校和学生的健康需要相结合。

  第二,各级政府搭建平台,由卫生主管部门牵头引导卫生管理、疾控预防、医疗机构等部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建立学校健康教育资源库与健康实践基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搭建健康教育资源库,甚至是多模式的动态资源库,通过网络、活动、平面宣传等手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让学生真正受益。在实践层面上,重点建构学校健康教育的网络结构,营建全方位的健康教育环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学校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建立学校健康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内容包括数字化教材、微课、互动性学习系统等。条件成熟的省市,可参照各地的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模式,试点建设学生健康体验基地,将健康教育内容科普化、动漫化或者VR技术处理,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学习动力。

  第三,鼓励相关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跨学科整合力量组建学校健康教育学科,进行专业交叉研究,构建学校健康教育发展支撑体系。高水平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理论体系建设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石。组织专家学者专题研究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构建,主要是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论,在国家已有政策和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总结、提升,从理论和政策上明确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学校健康教育教学策略与当前学校教育特别是课程改革结合,提出健康教育教学的指导和指南,研制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多角度推动我国高校学校健康教育学科发展,包括研究范式、专业设置、核心课程等。

  第四,实施健康教育骨干教师人才培养工程,用三年时间打造一支专业的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好的教材需要普及,好的理念需要传播,好的政策重在执行,所有的学校教育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教化。建议教师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组织教师深入学习领会“健康中国”战略蓝图,将健康教育政策融入到所有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多方位加强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调整、补充、强化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班主任、心理健康老师、体育教师、校医的职责使命,通过系统专业培训,让这支队伍都要学习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健康教育的教学技巧,满足健康教育教学的基本需求。

  第五,建议建立专业性的健康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在学校教育领域真正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探索家校合作开展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配合健康教育政策落实。在明析现状、研讨理论、剖析案例的基础上,以家校合作为突破口,确定“家庭-学校-健康人生”的大健康教育主线。在政策落实层面上,细化落实家校合作开展健康教育的基本条件、基本途径、责任主体及主要环节。从舆论上确立健康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目的,从评价政策上尝试将健康知识获取率和健康素养达标率作为学生升学评价依据。

[责任编辑:李澍]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