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质量型民生建设推动解决民生痛点问题

2018-05-09 10:25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8-05-09 10:25:35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郑芳芳

  作者: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社会学教研室教授 王道勇

  党的十九大对未来我国民生事业发展应当遵循的指导思想、总体规划、基本途径、基本原则等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

  可以说,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们要积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质量民生建设推动解决民生痛点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建设事业发展也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换而言之,我国在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都将长期处于社会建设的质量提升时期,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不仅要强调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更要强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道路。从社会建设发展规律来看,我国已经走过了“从无到有”的生存型社会建设阶段,必将走向“从有到好”的质量型社会建设阶段。随着人民物质及精神需求的不断提升,民生问题将不再是简单的衣食之忧,而是全方位、深层次的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从实践来看,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民生制度的碎片化问题、欠公平问题、不可持续性问题),都是在对我国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所需的长期持续保障体制机制进行布局,是要解决基本民生领域内的痛点问题。

  在质量型民生建设期间,解决好民生痛点问题,要把握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是“坚守底线”。这个底线主要体现为要着力“保基本”,即实行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保障,对弱势群体要实现应保尽保,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个也不能少。也就是说,一定要织好社会安全网,社会政策需发挥托底作用,让社会底层永不绝望。

  二是“突出重点”。一方面,要突出基本民生。民生概念不能过于泛化,应当强调以扶贫、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医药卫生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民生。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尤其要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民生制度。另一方面,还要突出机会公平,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

  三是“完善制度”。即在基本民生领域进行重点攻关。总体上看,要通过统筹等手段着力解决制度的碎片化问题,要解决打破利益固化来解决制度的欠公平问题,要通过系统的人口生育、退休、税收等制度创新解决民生制度的不可持续问题。从具体领域看,教育方面要进一步解决好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等痛点问题;就业创业方面要在比较充分就业的基础上解决好和谐就业和体面劳动等痛点问题;收入分配方面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过程中要抓住打击非法收入尤其是调整畸高收入等痛点问题;社会保障方面要抓住公平性与可持续等痛点问题;健康中国方面要抓住以药养医、人口可持续发展以及老有所养等痛点问题。

  四是“引导预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习近平再次强调,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一勤天下无难事”,只要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中国人民一定能够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责任编辑:郑芳芳]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