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世界科技发展史看如何构建创新文化环境

2018-05-31 18:28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8-05-31 18:28:32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李澍

  作者: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梁启东

  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制度文化环境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创新与改革的关系,他指出,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从近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看,18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由弱向强的转移,是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17、18世纪,那里有较为宽松的宗教背景,为牛顿等科学家提出超前的、有创见的理论提供了合适的气候和土壤;其市场意识、商贸手段也为蒸汽机等技术发明和产业化创造了条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英国是世界科学中心、技术中心和产业中心,是19世纪世界最强的工业国。但是后来,由于绝大多数科学探索封闭在皇家学会的团体里,造成学术与生产相脱节,英国的科学及工业技术逐渐丧失了早期的领先优势。

  德国在19世纪中叶崛起,归功于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归功于它将大学专业教学与专业研究结合起来,促使大批的青年人才直接参与科学前沿的探索活动。这种模式催生了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为科研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开辟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先河。从这里走出的大批人才成为德国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使德国钢铁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有机化学和煤化学研究实现技术超越。

  美国能够通过创新后来居上,成为世界科技和经济的“超级大国”,其成功最大因素是有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不断营造和优化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创业胆识和宽容失败的传统是其文化的积极方向。美国较早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和科学管理,较早地将研究开发机构纳入企业的核心部门,较早地建立了专利制度,较早地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没有悠久的历史、没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恰恰使美国没有更多的文化负担,开放性、包容性的移民文化为各种文化观念的撞击创造了条件;人们在竞争、迁徙中形成了实用主义思想观念,形成了重视策略、看重效果的行为模式。创新文化成为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环境,使美国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在主要高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经济繁荣的时代,都需要重大的人文创新来导引,需要文化的繁荣。观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体制的创新,最后都归结到文化的创新,这不仅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要实现科技的创新,必须把建立创新文化当作一个重要的前提。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呼唤创新型文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核心内容。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观念创新。创新文化的实质是思想解放。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凡事总看本本,总是考虑前人说过、做过没有,不敢打破条条框框,不敢越雷池半步,那么,他永远不可能创新。要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观念障碍,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改变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的精神状态,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破除固步自封、自我循环的思想习惯,树立强烈的开放意识。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

  推进制度创新。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从法律层面和制度层面,营造一个支持创新、保护创新、鼓励创新和有利创新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创造有利于创新发展、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科技人才迸发创新激情,倾注创新热情,投入创新感情。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优秀人才只有在创新的文化环境中,才能发挥潜能,完成重大成果,开创卓越事业。要培养领军型企业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高素质专家型人才,特别要培养各类年轻人才,打造人才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的大舞台,为各类青年人才提供在这个舞台上表演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机会。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科技评价制度,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

  重视科学普及。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努力破除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迷信,揭去科学技术的神秘面纱,使科学技术从象牙塔中走出来,从神坛上走下来,走进民众、走向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学技术的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责任编辑:李澍]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