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苏晓晖:“上海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2018-06-11 11:34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8-06-11 11:34:08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李贝

苏晓晖:“上海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上合峰会、“三农”问题、自然科学课程、中国特色管理学、政治生态建设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苏晓晖:“上海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苏晓晖指出,近年来,中国主场外交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中国主场外交的吸引力极大增强。国际社会从希望搭乘中国“经济便车”向搭乘中国“理念快车”转变。中国坚持开放包容,赢得广大合作伙伴支持,更增加了中国主场外交的人气。

  在中国智慧支持下,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全面规划组织未来发展蓝图:首先,精准判断世界大势。青岛峰会上,中国对当今世界所处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进行“把脉”,强调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诸多领域,尽管存在问题和挑战,但积极态势是不会逆转的主流。其次,赋予“上海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从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全球治理观的角度对上合组织发展进行全面设计。再次,为上合组织行稳致远进行新的顶层设计。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陈锡文:农村发展借助外力之外还须发挥自身活力】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陈锡文撰文指出,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要靠城镇化,但也不能只靠城镇化。一段时间以来,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认为“三农”问题要靠城镇化来解决,只要让农民都进了城,“三农”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这样的看法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将永远存在,因此,农村发展除了借助外力之外,还必须发挥自身内在的活力。经济增速放缓、结构升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了明显变化,所以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增速放缓了;但居民收入增长,达到小康水平后必然会产生出许多新的需求,这就为农村创造新的供给提供了极大的机遇。为什么会有农民工返乡创业?为什么农村会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和实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农业、农村、农民在适应新形势,这也说明乡村振兴有其内在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有过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有过民工潮,而现在则要通过农村的产业兴旺为农民开辟“第三就业空间”——通过产业融合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为农民在乡村提供主要不依赖于单纯农业的就业岗位。

  摘编自《北京日报》

  【高国希、叶方兴:自然科学课程应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国希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叶方兴指出,自然科学课程贯彻“课程思政”应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自然科学课程担负着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使命,尤其是在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社会,更是直接关乎国家发展战略乃至国家治理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自然科学课程的讲授,不能仅仅“就知识谈知识”“就技术谈技术”,而是要放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来思考,其课程设置与具体教学应充分发掘自然科学背后的人性考量、价值关怀、战略定位,使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从家国情怀和国家整体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和解决问题。可见,自然科学课程贯彻“课程思政”,就是要在教学中讲好自然科学各门课程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实现自然科学课程育人功能,发挥课程的思政效应。

  摘编自《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李贝]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