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与非物质性要素的作用

2018-06-12 16:33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8-06-12 16:33:08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郑芳芳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尹继武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对于理解中国外交的动力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处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问题,传统上,我们更多认为中国外交是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但对于中国外交的非物质性动因、目标以及策略及其效果评估等,并未有系统的整理。基于此,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关于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部分的内容整理,系统梳理中国外交战略中非物质要素的四个核心内容。

  1、融入国际社会的需求和进程。

  改革开放初期,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需要,中国外交强调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经济需要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需求,即吸收西方发达文明中的合理经济理念、技术和模式。这其实也是一种强调与既有国际体系、西方国际社会的非对立关系,凸显了中国追求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体系中核心成员的诉求。这种追求,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

  在观念上,中国努力推动对于国际社会主题、与发达霸权国家关系的理念的更新。从在毛泽东时期强调革命主题,到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和平与发展主题的认可,实现了从意识形态对抗到发展为目标的转变。在历次报告中,都强调不以意识形态作为中国国际关系的准则。

  进而,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需求,从经济上转移到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全面的追求,中国的国际地位、自身价值理念的国际影响不断提高,中国对于塑造自身国际形象的的努力也显而易见。尤其是,从融入国际社会到在既有国际社会中发挥自身作用的转变,体现了中国自身实力发展及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变化。

  2、追求更高国际地位的目标。

  对国际地位的追求,始终成为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目标。20世纪90年代开始,每次报告中关于前五年的工作总结中,都是强调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表明了中国外交的重要地位目标诉求。其次,对于多极化的追求,反应中国强烈希望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个核心力量。冷战结束以来,随着美苏对抗的终结,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得以进一步加强,中国自身对于多极化世界的追求,也经历了认识的调整。20世纪90年代和2000年初,中国外交对于单极和多极矛盾的表述,成为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对于多极化世界的追求,反应了多元、包容的世界观念。自从2000年以来,中国积极创设各种国际组织,倡导规范理念,进一步发挥领导的角色。在新时期,进一步倡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为体现了中国在新时期的国际地位追求目标。

  3、中国外交中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逻辑和策略。

  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中,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首先,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自我身份的定位,以及与国际社会的主流认知之间的差异与演化。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交主要是集中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树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从20世纪80年代主要对苏的霸权批判,到冷战结束后对于美国霸权威胁的批评,体现了中国外交核心对手的转换。进而,对于国际秩序的认知及其塑造方面,也经历了从建立新秩序,到进一步督促既有国际秩序朝向更加合理、公平和公正的方向发展。从十四大到十六大,中国外交还是提出要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但十七大后进一步转为促进既有秩序向更好的方面发展。

  第二,在策略上,从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方针,注重自身的发展,到十八大以来强调到奋发有为的转变。随着2009年以来中国周边相关争端的恶化,中国外交维权力度加大,使得中国自身形象和行为在国际社会上遭受误解,这促使中国进一步反思自身的积极作为所带来的负面后果。

  第三,动态调整外交布局,尤其是处理好美国和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外交布局中的地位。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源,是跟中美建交步伐一致,所以,早期中国外交的核心任务就是处理好对美关系。但随着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外交的层次、区域和内涵等更加丰富,中国外交一方面合理布局双边关系与多边关系的定位,另一方面也及时调整大国、周边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外交布局中的位置。

  第四,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建构,通过经济合作等经济手段来促进中国的国际形象建构,通过软实力塑造来建构中国的全球和平形象。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国与东盟关系,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维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等领域,中国一直致力于建构和平与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同时通过公共外交等加强中国文化、理念以及国家形象的全球正面传播。

  4、影响国际社会的价值和理念维度。

  第一阶段,通过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合理的国际秩序,来强调中国所追求的公平、合理、公正的新秩序观。冷战结束后,中国外交通过塑造新安全观等来强调与西方霸权不同的联盟观,强调中国坚持不结盟政策,不称霸,来反抗霸权主义。总体上,那时候更多体现了对既有不合理和公正的反对,倡导新的价值理念。

  第二阶段,对于国际旧秩序的理念发生了变化,即从革命性到改良性的转变。这种态度的转变,反映了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力度和深度的加大,中国与国际社会逐渐到了非对立的阶段。同时,这也是建立于中国实力的增长基础之上,因此更为自信和有底气,通过自身来影响世界。

  第三阶段,更为强调中国自身的制度、理论和道路自信,强调要从价值塑造、组织建构和领导角色等方面积极推动中国智慧、理念的全球影响。这在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外交,尤其是十七大以来,随着西方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秩序遭受到全球性的危机,而中国自身的国家实力和国家地位发展迅速,促发了中国自身的自信,更加积极从制度、组织、理念和倡议等方面进行外交布局。

  总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战略经历了阶段性的演变,从初期的融入国际经济需求,到20世纪90年代对于新秩序追求,反对单极的任务,到2000年以降第三阶段的塑造国际形象、重新外交布局,最后的十年是中国外交更加积极有为,凸显价值和理念自信的阶段。非物质性要素成为中国外交战略中的核心内容,也展现了中国外交背后的文化、文明以及超越传统现实主义逻辑的动力。

[责任编辑:郑芳芳]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