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2018-06-13 10:20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8-06-13 10:20:20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马克思理论、农村改革、中国方案、环境保护、人工智能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董德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董德兵认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摘编自《光明日报》

  【王天宇:特色小镇激发制度供给活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王天宇表示,特色小镇是农业农村体制变革的试验平台,能够激发制度供给活力。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改革举措可以在特色小镇先行试验,为破除制约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障碍探路,为乡村振兴积累经验、提供动力。例如,推动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产权制度,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土地支撑;推动乡村开发体制改革,根据各地基础和特色,采取灵活的开发体制,依托各地独特优势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地方特色资源产权制度改革,以产权明晰为基础完善资源产权制度,充分发挥特色资源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摘编自《人民日报》

  【岳鹏:以更开放的姿态为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岳鹏指出,改革开放的40年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外交观念的每一次调整和改变,都会带来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行动的相应变化。中国本着实事求是、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勇担道义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基础,以外部环境为考量,以发展大国为重点,以巩固周边为根基,以互利共赢为宗旨,以命运共生为目标。中国外交从过去关注和服务于本国经济发展,逐渐过渡到将中国的发展成果有效的惠及全世界,带动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同繁荣进步。这是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综合反映。当下的中国外交,格局更加广阔,种类更加多样,步伐也更加坚定。从元首外交到民间外交、从国家外交到城市外交、从峰会外交到论坛外交……不管在什么场合、以什么形式,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上升,中国外交观念的影响力也在上升。未来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以更加开放和自信的姿态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摘编自光明网

  【谷建全:绿色发展下河南的四个环境转变】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谷建全认为,加快环保模式转型。环境保护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新形势下绿色发展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客观上要求环保模式转型升级。就河南而言,主要是实现四个转变:其一,以生产环节节能减排低碳发展为主,转向覆盖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各环节的节能减排降耗,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其二,以末端污染物治理为主,转向源头防御、严格过程管理、末端治理相结合,实行标本兼治。其三,以大气、水污染治理为主,转向统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尤其是统筹好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与治理。其四,以重点行业和企业为主,转向点与面结合,抓大不放小,不仅要抓集中的污染源整治,还要抓单个排放量小、分散面广的污染源治理。只有这样,环保才能适应新时代绿色发展的要求。

  摘编自《河南日报》

  【李晓华:“人工智能+制造”本质是追求人机协同】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李晓华表示,人工智能作为一类信息技术,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几乎与计算机同步。对于大多数公众而言,从其发展目的的角度,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与人类一样聪明的人造机器”。将这个聪明的“机器”放入制造业中,主要的作用就是使机器能够“达到甚至超过人类技工水平”,以实现企业生产运营效率的提升。这个放入“人工智能”的“智能化”过程,与过去制造业追求“自动化”的过程实际上有本质的差异。“自动化”追求的是机器自动生产,本质是“机器替人”,强调大规模的机器生产;而“智能化”追求的是机器的柔性生产,本质是“人机协同”,强调机器能够自主配合要素变化和人的工作。因此,“人工智能+制造”未来所追求的,不应是简单粗暴的“机器替人”,而应是将工业革命以来极度细化、甚至异化的工人流水线工作,重新拉回“以人为本”的组织模式,即让机器承担更多简单重复甚至危险的工作,而人承担更多管理和创造工作。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光明网记者 李贝整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