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不“拔刺”的公共外交不是好公共外交

2018-07-05 14:00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8-07-05 14:00:08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李澍
  志愿服务助力公共外交和民心相通

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国际部部长 刘金芝

  中国的志愿者派遣工作分为三个阶段:2005-2008年是初始阶段,问题集中表现在志愿者培训不足、管理体系不完善,属地支持比较弱等方面;第二个阶段始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开始向国际组织借鉴管理经验和渠道,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项目。第三个阶段是十八大以来的国际化发展,主要通过“南南合作”和“一带一路”促进中国志愿服务和国际参与。国之交在于民心通,有规模、成建制地培育并选派中国优秀志愿者到国际组织以及“一带一路”国家服务是展示中国善意,帮助民心相通的友好方式,也是外交的另外一种方式。同时,这些项目也为我们培育了一批有国际视野、能够落地执行项目的年轻人。

  中国民间外交“走出去”的困难和应对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与公共政策所所长 于宏源

  “中国民间外交‘走出去’目前有两个困难”,一是没有机制化的交流,资金短缺,以及审批手续的问题;二是我们自己不注意公共事业中的品牌建设,也不注意长期的发展。因此,今后怎么能够吸取各个国家的经验,在公共外交的不同领域提高中国的参与度,怎样彰显中国社会组织的权威性和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度,这都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而权威性和认可度就涉及效果评估的问题,中国在民间外交数据库的建设上很缺乏,需要建立更加完备的民间外交数据库。“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讲故事,还有要实际勘察和大量的数据、信息。”

  不“拔刺”的公共外交不是好公共外交

  北京师范大学民间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张胜军

  开展公共外交首先要纠正两个错觉,一是认为公共外交仅是政府的事,而不是大家的事;二是认为公共外交只是面向友好人士,而不包括不太友好的人士,“不‘拔刺’的公共外交不是好公共外交”,他建议,开展公共外交,首先在动员社会资源时从调配逐渐改为激励,争取让每个人都从中受益;其次,对于公共外交要有脱敏机制,不要管的过严,否则非常容易挫伤百姓的积极性,要有一定的包容性和弹性空间。

  开展公共外交工作时,也要防止“被公共外交”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张志洲

  尽管公共外交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但对从事公共外交工作的人却有一些共同的素质要求,如对对象国的深度了解、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对自身国家利益的认知、对国际规范的掌握与人类共同价值的认同等等,这些都可归结为理论素养的部分。而理论素养的形成,除了学习的途径,往往也需要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的人,往往言不及义,放着五千年文明史不顾,只会在西方价值观面前自惭形秽,未谈问题先自矮三分,一开口则往往“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树立文化自信,与提升理论素养本身也有内在联系。中国在做公共外交工作时,要防止“被公共外交”,这都需要理论素养和文化自信去破解。

  外交能力要及时转化为信息方面的优势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际战略传播学会理事长 毕研韬

  影响公众的认知和态度是公共外交的原始意义和前提。倾听、倡议、文化外交、交流项目和国际广播,是公共外交的五大要素,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理解和倾听。一个国家任何方面的优势,如果不能及时转化为信息方面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没有办法帮助这个国家实现战略目标。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有文化自信

  北京语言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 云国强

  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智慧、中国的价值来为新的全球秩序提供合法性叙述的时候,必然要面对如何处理中国价值与西方普世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就需要梳理文化自信,从价值层面上开展自我确认,进而提炼出一套公共性的价值来。

[责任编辑:李澍]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