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出版社副社长 胡敏
2018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40周年。四十年前的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文章虽然篇幅不很长,却产生了石破天惊般的影响。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宏论很快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篇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文章的时代价值,就在于拉开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序幕,为中国选择改革开放的道路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直接成为撬动改革开放的思想杠杆。就此,改革开放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让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开放状态的伟大历史转变,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40年弹指一挥间。回溯40年中国改革开放伟大进程,首先需要我们认识当年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从当时的国内背景来看,经过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党和人民事业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从当时的国际背景来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当年的现实表明:中国必须通过改革开放,才能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党才能带领人民赶上时代前进的滚滚洪流。回顾这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综合各方面学术观点,结合过往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可以将这一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起步探索阶段。
这一时期是改革开放的思想准备和试点探索阶段,时间段主要在上世纪80年代,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起点,以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此后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源于这次转折了中国命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次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自此,整个国家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改革开放新时期正式开启。改革首先从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起源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农民的创造力和农村生产制度的变革,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确立改革开放国策作出重要的实践铺垫。1984年10月,党中央颁发《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开始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企业承包制入手,进行两权分离、利润留成、利改税、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等专项改革试点,后来进一步在国营企业探索开展资产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等企业所有制改革,企业改革渐次展开。与此同时,有着“改革试管”美誉的深圳蛇口树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广告牌,拉响了“沿海改革开放第一声炮响”,对外开放便从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起步。随后,“三来一补”等合资合作企业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快速发展。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的重点又从微观经济领域扩展到市场领域、宏观管理领域、科技教育领域以及更广泛的社会政治生活领域,改革探索的深度、广度和覆盖面都较前一时期显著扩展。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加快展开阶段。
这一时期是改革开放的理论创新、扩大试点和由点及面阶段,时间段主要在上世纪90年代。在上世纪80年代探索试点改革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的改革集中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
经过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短暂的经济环境治理、经济秩序整顿的过渡期,以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为标志,澄清了一个时期思想理论界关于“姓社”“姓资”问题的争论,确立了“发展是硬道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基本经济改革思路,中国的改革事业得以更健康、更稳妥、更顺利地向前推进。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起基本框架,这表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这个时期的改革集中在要素市场和宏观管理体制领域,我国资本市场开始建立,财政分税制改革、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分立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陆续展开,国有经济股份制改革逐步提速,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开放也由沿海地区向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广泛推进、渐次开花。特别是启动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新的牵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