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柯炳生:政策创新是政府推动乡村振兴的直接动力源

2018-08-09 10:23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8-08-09 10:23:22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李澍

柯炳生:政策创新是政府推动乡村振兴的直接动力源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乡村振兴、直接税改革、改革开放、法治建设、以德立学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柯炳生:政策创新是政府推动乡村振兴的直接动力源】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柯炳生表示,推进乡村振兴,需要通过创新来提供新动能。其中,政策创新是政府推动乡村振兴的直接动力源。第一,在体制机制政策方面,最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是土地制度。在“三权”分置制度下,集体所有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又体现了国家对农地进行用途管制和严格保护耕地的要求。把经营权与承包权拆分开来,既能保留现阶段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打消农户转出经营权的疑虑,又有利于发挥农村土地的农业生产资料功能,更有利于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推动农业现代化。第二,在支农惠农政策方面,综合起来主要是三大方面:促进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点是加强“藏粮于地”方面的投入措施;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保障社会公平发展,重点是实行“价补分离”政策,实行直接补贴,提高补贴效率;促进良好生态环境,保障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是加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生态补偿、农村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投入政策。

  摘编自《光明日报》

  【贾康:直接税改革的三个理论误区需澄清】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表示,从我国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来看,妥善推进直接税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新征程中需经受的历史性考验。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基础性制度的过程中,同样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更好推进直接税改革,有几个理论和认识上的误区必须加以澄清。第一个误区是“税收万能论”。税收制度只是制度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税收工具只是宏观调控诸多工具里的一个选项。税收是有调节作用,但这个作用不是万能的。第二个误区是“税收无用论”。税收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包打天下。但是,应该建立的税收制度迟迟不建立,又是万万不能的。做经济分析不能仅拿一个制度因素、一个参数,去和某一个结果简单地形成一对一的因果关系。第三个误区是“税制自然演变论”。这种说法否定了人们主动把握税制的可塑性和推进税制改革的必要性。我们现在所说的“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加快税收立法”,都是要抓住这个可塑性。当然,税制的可塑性掌握得好不好,确实有高下之分;税改方案的效果到底如何,也是要由历史来检验的。

  摘编自《经济日报》

  【郝永平、杜敏:改革开放的切入点在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中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郝永平,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室副主任杜敏认为,改革开放是一场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全局性、整体性变革,其切入点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出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是竭力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弊端,旨在破旧立新,构建起新的体制机制和具体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调动起全体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进行价格制度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提上日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日起,我国改革开放的每一步无不突破着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陆续出台一大批重大体制机制改革方案,推出数千项具体改革措施,确立改革主体框架,着力补齐各项体制机制短板,紧紧抓住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破除阻碍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健全和完善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极大地激发出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释放出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动力,也给予了每一个中国人努力创造财富的机遇,成就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摘编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吕江鸿:法治建设可从中华优秀法律文化中汲取营养】

  西北政法大学吕江鸿表示,法律之所以值得信仰,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蕴含着人类追求的崇高价值目标。在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实现人人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文化方面,需要让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与中国人的精神结构、文明基因、历史传统对接,这样才能厚植法治文化的思想根基。古代中国对法治有过丰富的理论总结和实践探索。“法令至行、公平无私”“以道为常、以法为本”“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等体现出古代中国人对法治的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形成先进法治文化形态和法治进步状态,要注重研究我国古代法治文化传统和制度的成败得失,整理和发现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法治实践经验,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法律文化,汲取营养、择善而用,使之焕发时代价值。要努力协调法治发展过程中的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实现中华优秀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让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

  摘编自《人民日报》

  【刘天浩:教师需在以德立学中实现德才兼备】

  吉林师范大学刘天浩指出,一名教师如果三观不正、执德不弘、信道不笃,那他一定也是学术不良、知见不正、误人子弟,学识上也会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只有德才兼备的好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培养出大批德才兼备的好学生。在以德立学中实现德才兼备,就要做到“闻道在先”,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传道者先明道、信道、笃道,主动加强自身建设,积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新使命,夯实以德立学的德才根基。要在锤炼道德品行的同时,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巧用新方法,在与时俱进中获得“坚实的道德律令”和“有形的学识翅膀”,成为专业领域里的道德楷模和行家里手。要坚持立德立学相统一、做人做事相统一、人品学识相统一,在以德立学中,彰显“德高才高为人师”“德艺双馨育人才”。为师之道既是自我成长的小路,又是立德树人的大道。为师之道就要不忘育人初心,丰盈教育梦想,恪守师道尊严,真正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培育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 郑芳芳整理)

柯炳生:政策创新是政府推动乡村振兴的直接动力源

[责任编辑:李澍]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