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用实学理念服务治国理政 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首页> 理论频道> 会议快讯 > 正文

用实学理念服务治国理政 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来源:前进杂志2020-02-10 17: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前进》杂志记者 朱康有

  编者按: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为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学理念融入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近日,中国实学研究会特邀全国著名学者、专家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实学的内涵与价值、实学人物及其思想、实学思想与法治实践、实学文化与书院建设、实学理论与城市发展等一系列议题展开学术研讨。

  民进中央原主席,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指出:道不虚谈,学贵实效。中国之学向以“崇实黜虚,经世致用”为旨归,“实心”、“实理”、实干、求实,是中华文化传统之精华。多年来,诸学者本乎古儒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之训,成立研究会,且以“实学”名之,力倡“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这与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高度契合,在当今之中国乃至世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回顾中国两千多年之思想史、学术史,崇实精神之多次勃兴振发,盖皆由时代变迁虚学空疏、碎义巧说流行之刺激而生。当今时代,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需要彰显实学思想和实干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伟大时代呼唤实学家,伟大事业呼唤实干家。希望中国实学研究会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躬行履践,奋发有为,更好地发挥实学研究与传播的主阵地、主力军作用,加快新实学建设,推动实学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善于用实学思想服务治国理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谱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实学新篇章。

  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指出:实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研究实学、应用实学,是我们文化自信的表现。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在取向上、认识上、格局上正在迈上新的台阶。我们要做的是用世界眼光、中国特色、现代观念理解与选择、传承与弘扬、创新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总结中华传统文化充满辉煌与能动、焦虑与挫折的悠久历史与经验教训,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厚精神资源与动力凝聚。

  中华文化具有精神性、综合性、务实性、实践性的特点,一向有致力于改善社会和民生、“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而实学以儒家思想为内核,以“经世致用、实体达用、崇实黜虚、知行合一”为旨归,是中国古代思想向近代思想转化的中介和桥梁,它所倡导的“实心”、“实理”、办实事的求实精神,“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在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从先秦诸子、宋明理学、心学以及近代思想家对“实学”思想的阐扬,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规定、“三严三实”的主题教育和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活动,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撸起袖子加油干”等一系列“实言实语”,在在说明,中国实学的元典精神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知行合一、求真务实的实学思想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显著的推进作用。

  首先,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实学研究很有必要。实学提倡“实心”、“实理”,反对“空谈”、“重虚”;主张“经世致用”,强调“知行合一”,在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影响巨大、成就斐然。从内涵上,它不同于佛、老的“虚无寂灭之教”,而讲究“实体”与“达用”;在实体上主张“实理实学”、“实心实学”、“实气实学”,于达用上主张“经世实学”、“科技实学”、“启蒙实学”和“考据实学”等,它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立体结构,是一个丰富的思想宝库。深化实学研究,古为今用,是一件迫不及待的大事。

  其次,在当今时代,加快新实学建设,构建当代中国新实学,推动实学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是摆在面前的一件迫不及待的事情。坚持“新时代新实学”的原则,把实学理念运用到社会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关切时代主要矛盾、回答时代主要问题,推动实学思想、实学精神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实践和应用,着眼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有的放矢和实事求是地开展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充分发挥新实学的经世致用功能,跟踪各行各业发展新动态,为新时代、新创造、新生活注入“实心”、“实理”、“实干”的文脉血液,是当代中国新实学面对新时代、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义不容辞的义务责任和历史担当。

  第三,实学这一思想文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特点及其与世界文化的关系,能够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伟大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实学在近代东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曾经在建设东亚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积极作用。实学源于中国,流传于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是一门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国际性学问。中国实学传入朝鲜、日本后,与朝鲜、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朝鲜实学和日本实学。日本的经营大师稻盛和夫就将实学思想应用至企业经营之中,发展出一套经营实学。在崇实黜虚、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指导下,稻盛和夫摒弃背离企业利益的空想,着眼于如何获得高收益和可持续运营,总结出了著名的阿米巴经营管理模式。在这个意义上说,实学研究具有很强的国际性,中、日、韩各国学者可以取长补短,让实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的贡献。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指出:中国能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于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支撑。文化自信是文化创新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同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新时代新儒学新实学的新使命就是,为助力一带一路充实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支撑,为世界吹来一股“和”风,为人类第二次文艺复兴作出贡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学理基础。文化关乎基因、关乎动力、关乎生态、关乎灵魂。只有解决了文化发展问题,才能够解决其它领域的问题。只有每个人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和能力真正做点事情,全社会才能够形成人人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无论是传统实学还是新实学,其存在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其中提到的两个重要启示就是“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这些讲话精神可以说与实学的主旨紧密相关。实学,反映了儒学的经世理念和价值,也是“经世儒学”。而发掘儒学在管理、经济、文化、军事、法治、医学、外交等方面的资源,发挥其经世致用的功能,助力民族文化复兴,服务治国理政,打造新时期的“经世儒学”,就是新时代“新实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实学影响巨大,其提倡“实心”、“实理”,反对“空谈”、“重虚”;主张“经世致用”,强调“知行合一”,在中国学术史、思想史、文化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影响巨大、成就斐然。实学价值巨大,它闪烁的崇尚实际的崇实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精神息息相通,具有超越时空、跨越民族的永恒价值。实学作用巨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多次强调的实事求是、实干兴邦、求真务实、忠诚老实、踏实做事、勇于实践、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等观点、理念,其思想来源都可以追溯到传统实学。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学研究和实践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承担着其独特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理应正视现实,放眼世界。实学研究应该奋发而进,服务治国理政,助力民族复兴,促进国家发展;要在前辈先贤奠定的坚实基础上,把实学研究建设成为一流学术阵地,不断增强新实学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为打造中国实学文化品牌做出应有贡献;要立足新时代,跟踪全球哲学思想动态,放眼世界打造新实学,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儒家思想在今天仍能以新的形式立足,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核心思想“仁”、“义”永不过时,是人类文明的永恒要义,与人类自我追求的内在精神相一致。实学也是一样,它以儒家经典思想为基础,提倡以“实心”、“实理”、办“实事”,充满了崇实、务实的民族精神。虽然古代实学观念已经成为历史,但其元典精神却深深扎根于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是我们实事求是研究社会发展状况,推进对外开放和改革事业的锐利思想武器,对于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于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社长许宝健指出:中国实学大会的主题为“新实学新实践”,很切合当下中国的实际需求,很切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需要,很切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迫切要求。我们要用新实学思想服务当代治国理政和经济社会发展,将新实学理念融入社会生活,实现实学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强调实干兴邦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联系,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这表明,坚持实干兴邦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我们从一穷二白的落后状态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靠的是什么?是实干。正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带着群众艰苦奋斗、苦干实干,才使中华民族焕然一新,迸发出蓬勃生机。

  “吾非千里马,然有千里志。旦旦而为之,终亦成骐骥。”为与不为、干与不干,结果大不相同。现在,决胜全面小康重任在肩,打赢脱贫攻坚战时不我待,民族复兴的梦想渐行渐近。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越要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将实干进行到底。宋人陆九渊云,“千虚不博一实。吾平生学问无他,只是一实。”为学如此,干事更应如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 “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天下事,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工作要的是踏踏实实的奉献,事业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成果,搞学问、抓工作、出政绩、干事业,关键都在一个“实”字。倡导实学,提倡实干,就是要倡导“脚踏实地、知行合一”的工作作风,倡导求真务实的思想品德和学以致用的工匠精神。实干出真知,实干长才干,只有实干才能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实干如同园丁的锄头,砸向大地就能花香袭人;实干也似农人的犁铧,深入泥土就有春华秋实。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事业,非自我革命不足以成其事,无抖擞精神不足以发其新。我们只有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用求实的学风,用实干的作风,把理论落实到行动上,通过实干,摸清规律,找对路子,走好方向,求得发展,才能给这个伟大的时代、给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目前我们前行的道路上依然充满风险和挑战,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啃下改革的“硬骨头”,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一个个重大历史任务仍然需要亿万中国人民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指引,撸起袖子加油干。从辽阔海天到大漠戈壁,从机关单位到田间地头,从创新创业创造到脱贫攻坚一线……今天的中国,为我们搭建起了大显身手的舞台,提供了人生出彩的广阔空间,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机遇,实干兴邦,突出一个“实”字,狠抓一个“实”字,落实一个“实”字,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把“实学”“实干”精神贯穿到我们生活、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融化到我们的日常习惯里,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和阵地意识,立足本职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把对祖国的热爱体现在每一滴奋斗的汗水里、每一步奋进的足迹中,只有这样才能书写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的绚丽篇章。

  我衷心地希望,中国大地上更加蓬勃地兴起踏踏实实、实干兴邦的喜人局面。这是中国信心的源泉,也是中国发展不断创造奇迹的秘诀。衷心地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把实学实干、求真务实作为座右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王杰指出:“实学”就像先秦的子学、魏晋的玄学、宋明的理学一样,是中国文化发展长河中特别是儒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从历史上看,“实学”有广义、中义、狭义之分。广义之实学是指自先秦以来注重现实、经世致用的学问,这个特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主流思想倾向,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和思想基础。而中义、狭义之实学则肇始于北宋中叶、昌盛于明末清初,与理学、心学并行。明清时期,“实学”主要表现为儒家的训诂考据之实学、修养践履之实学、自然科技之实学及国计民生之实学等。明清实学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及近代新学一道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主要表现形态。明清时期,实学思想还从中国传到朝鲜(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后,形成了东亚实学,成为东亚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

  实学思潮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光绪年间,有一张报纸叫《实学报》,《实学报》在光绪23年、也就是1897年创刊,所载的“实学”即新知识,都译自英、法、日等国外文报刊,也刊登一些国内学者的自然科学研究心得;大家到黄埔军校的旧址展览馆参观,可以发现清末成立的“广东实学馆”是近代广东经济、军事等实业兴起的萌芽;现代有一个出版社叫实学书局,成立于1942年。

  “实学”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范畴,新时代呼唤新实学、新局面带来新实践。新时代新实学在范畴蕴涵、理论架构等方面都应有新发展。新实学首先包含实学传统在当下的赓续与发展,如对“经世实学”、“实心实学”等思想精髓的传承与弘扬;还包括对新时代新问题的新探索,在训诂通经、明道致用两个层面上都要超越传统实学,尤其在对现实社会乃至关乎一切人类生存及其命运问题的积极探索及解决过程中实现继承、创新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倡导“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知行合一、躬行实践”、“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崇尚实干、狠抓落实”、“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大力倡导的崇实黜虚、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知行合一、躬行践履的精神特质一脉相承、赓续不断。可以断言,“实”将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修养与文化气韵的鲜明精神标识。实学会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实”的理念指导下,积极贯彻中央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件精神,尝试开展“发现实干家”以及以实学为主题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地域文化建设规划等活动,积极探索实德精神在各界别、各行业的贯彻落地,参与促进新时代精神标识的锻造形成;在共同研究实学、传播实学、应用实学、发展实学中,努力建构新时代新实学的理论框架与实践体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贡献实学智慧与实德力量!

  大会对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及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系统总结实学研究新成果,用新实学思想服务当代治国理政,大兴实学之风,大兴实干精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原载于2020年第2期《前进》杂志)

[ 责编:武鹏飞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共同富裕之路

  • 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