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首页> 理论频道> 党建政治 > 正文

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来源:人民日报2021-10-19 09:4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核心阅读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作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论断。这是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得出的科学结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深层逻辑,是完全正确的。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各种阶级力量和各类政治派别的主张和努力无不以失败告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封建主义的思路和办法不管用,资产阶级的思路和办法也不管用,旧的路走不通,中国的先进分子不懈探寻新的思想武器和出路。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拯救中华民族危亡的光明前途。

  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因为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近代中国产生了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具有两重性的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是维持旧制度的反动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软弱性也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成功。封建统治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持旧的封建专制政权。中国的希望和未来,历史性地落在新的阶级力量肩上。20世纪20年代,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逐步成长起来,形成200万左右产业工人,成为中国共产党坚实的阶级基础,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深厚社会基础。面对民族危亡的局面,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立志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强大威力赢得中国先进分子的高度信赖,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需要中国。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科学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转变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作为物质力量体现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推动着理论的发展,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遇到了先进的工人阶级力量,遇到了能够生根、开花、结果的土壤和条件。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中国革命的主客观条件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中国社会的内在需求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为中国人民所接受、所运用,成为中国人民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指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不懈探索奋斗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丰硕成果,指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了伟大成就。

  受“俄国式的革命”启发,走社会主义道路。旧的封建统治没有办法继续维持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封建主义的道路已经走不下去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始终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革命的领导力量,资本主义的道路也走不通。到底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向、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把苦难深重的旧中国引向光明,这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头等大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看到希望和出路。1920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给蔡和森、萧子升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寻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走俄国人的路”即社会主义道路救中国。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一路前行,始终不渝。

  成功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创造性完成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在中国革命之路究竟怎么走的问题上,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等人在后期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把中国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间的区别,没有看到两者间的联系,主张先进行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然后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把革命领导权让给国民党,结果导致轰轰烈烈大革命的失败;一种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混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毕其功于一役”,一举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导致中国革命濒临失败。“左”的、右的两条路线都犯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导致主观与客观相分离,都脱离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国情,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这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连接。“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在正确理论指导下,我们党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制定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路究竟怎样走?新中国成立初期,受主客观条件限制,学习苏联经验成为一种必然选择。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中国共产党人逐步认识到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是继续照搬苏联经验,还是走自己的道路,成为摆在我们党面前的重大抉择。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明确提出“以苏为鉴”,不能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主动汲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虽然遭遇过失误和曲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在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进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40多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只有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丰硕成果。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在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提供了正确思想指导。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阶段的具体实际出发,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带领一个饱经磨难的古老民族重新焕发生机、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团结带领人民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团结带领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承载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擘画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高扬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新的征程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 责编:王晓秋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