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网络空间、文化与文明、文艺为人民服务、教育、生态安全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王世伟:以“共”的价值观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王世伟指出,未来全球在网络空间的竞争和博弈中还会遇到各种需要破解的难题,但以“共”的价值观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将是正确的价值追求和战略选择。世界各国应当以和平之网共建、安全之网共护、开放之网共育、合作之网共推、多边之网共举、民主之网共治、透明之网共担、法制之网共立、互连之网共享、互通之网共赢的“共”的价值观,努力实现互联网全球共同治理之梦,让互联网插上命运共同体的智慧翅膀。
摘编自《文汇报》
【葛兆光:回过头去看文化,面向未来看文明】
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葛兆光认为,各种文化没有高低,只有文明是程度不同的。在这样一个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能才会缓解长期以来的焦虑和紧张。引用德国学者伊里亚斯的见解,他在《文明的进程》这本书中提出,可以把“文化”和“文明”做一个界定和区分,即“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它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因此,它没有高低之分。而“文明”是使各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的那些东西,表现着人类的普遍的行为和成就。换句话说,就是“文化”使各个民族不一样,“文明”使各个民族越来越接近。虽然“文化”是让你随心所欲表现自己特色的,但“文明”是给你一些限制和规则的。如果这样理解“文明”和“文化”,我们就不必对全球化和现代秩序恐惧,也不必担心我们的文化会被侵蚀掉,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普遍的文明和规则中,守护好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今天讲汉族中国文化的特点,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一个普遍文明规则下,能够保存好特别的文化,同时在现代文明的时代,能够理解这些文化在历史中的合理性。比如说,我们在接受和赞美科学的同时,对于阴阳五行能不能有一些同情的、历史的理解?又比如说,我们在接受普遍的法律和制度的时候,能不能够对传统中国的家、家族、家国的伦理和道德准则有一点历史的理解?再比如,我们能不能在接受新的文明的时候,对传统宗教也能够有一些温情?同样,我们能不能够在接受万国平等原则的同时,也能对中国人理解世界的历史习惯有一点点理解?我一直认为,无论是文化还是文明,我们必须要在历史当中看,我们承认历史是变动不居的,我们回过头去看文化,面向未来看文明,对两者都要有同情。
摘编自《新华日报》
【刘忱:搭建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制度平台】
中央党校文史部文学教研室主任刘忱撰文指出,当今时代如何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作用,激发全社会的文化活力和创造力,是文化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命题。这个命题体现并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一贯尊重人民文化权利和首创精神的理念,明确要加大加强文化改革发展力度,切实回应人民文化需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促进文艺为人民服务根本任务的实现。对于这项命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搭建为人民服务的制度平台,是执政党尊重和保障人民文化权利的需要;发挥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功能,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根本任务;从文化发展的规律而言,这个平台属于全体人民;从文化社会功能而言,践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任务,是实现社会公平、文化公平的必要手段;搭建广阔文化舞台,凝聚共识,还将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以为人民服务平台来保障人民的文化权利,是执政党在政治上、文化上取信于民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光明网
【邵夏珍:切实落实“长久不变”是实现农村长治久安的根本】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邵夏珍指出,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不断强调保持农民与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实践证明,这是一项保障农村长治久安的根本制度安排。进一步切实落实“长久不变”,在实践中需要把握以下方面:
一是明确“长久不变”的内涵。“长久不变”应是指在一个时点后,农民与所承包土地的关系不再变更,不仅农民与其所承包土地形成长久关系,而且农民对所承包土地拥有长久物权。二是深化以成员权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改革。明确集体所有制的时点,在一个时点后,新增人口不得再以成员权身份获得土地分配资格,从法律生效之日起,固化集体所有成员,使人口与土地关系长期固定。三是完善“长久不变”实施后的相关配套制度。落实“三权分置”改革安排,明确承包权为一个时点基础上的农民土地长久化物权,在此基础上,设立农地经营权,明确其具体权利内涵。完善土地流转市场,设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在城镇落地、落户,既是落实“长久不变”的关键,也是增加务农收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根本。
摘编自《光明日报》
【单大圣:发挥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要有更宽的视角】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单大圣认为,人们对“寒门难出贵子”这一现象的关心,其实是对中国社会结构开放性的关心,就是总理说的社会要有上升的通道和希望。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涉及很多因素,从教育的角度说,有些方面确实做得不好,特别是基础教育发展差距太大,许多农村孩子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就处于不利的位置,这对社会纵向流动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专门拿出一部分重点大学招生指标招收农村学生,就是对基础教育差距的弥补,是非常必要的,也具有示范效应。
发挥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还要有更宽的视角,现代社会的人才观念是人人成才、多样化成才,所有人才都是“贵”的,寒门不仅要出拔尖人才,更多的要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他(她)们都是改善社会结构的积极力量。我们不能仅仅盯着每年通过专项计划进入重点大学就读的5万名农村学生,还要看到,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就读,还有数以百万计没有升学的农村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他(她)们是农村学生的主体,要让他(她)们通过接受教育拥有一技之长,改变家庭命运,所以要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进行系统设计,建立一种新型的农村教育体系。
摘编自《中国经济时报》
【高吉喜: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指出,生态安全与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一样,都是事关大局、对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安全领域。生态安全是其他安全的载体和基础,同时又受到其他安全的影响和制约。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能够维系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时,它的生态就是安全的;反之,“覆巢无完卵”,生态环境一旦遭到严重破坏,生态不再安全,必然影响社会稳定,危及国家安全。
生态安全具有多重特征。首先是整体性。局部生态环境的破坏可能引发全局生态问题,甚至会导致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其次是综合性。影响生态安全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生态安全的维护显得尤为复杂。再次是区域性。地域不同、对象不同,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和表现形式也会不同。第四是动态性。生态安全会随着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而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最后是战略性。生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求是》
(光明网记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