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记者 武鹏飞) 3月16日上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专家工作室成立暨“中国道路与中国理论”研讨会召开。会议分别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江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韩庆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副所长李海青主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陈曙光以及韩庆祥出席会议并在会上致辞。
张占斌首先介绍了关于启动专家工作室试点的具体方案。专家工作室实施领衔专家加团队模式,实行领衔专家负责制,本次会议成立的由韩庆祥担任领衔专家的专家工作室作为两个试点之一,依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设立,挂靠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首个成立的学术研究型专家工作室。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张占斌表示,在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以明德引领风尚,在整个社会要发挥引领作用”,这要求我们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大问题、前沿问题,这样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陈曙光在致辞中指出,中央党校成立专家工作室,这是一个创举。他认为专家工作室成立,将在诸多重大问题上形成中国学术的党校主张,更好发挥学术引领的作用;将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党校学派,在学派建构方面发挥作用;将形成高端人才的聚合裂变基地,实现人才孵化。
韩庆祥在致辞中首先阐述了专家工作室成立的初衷,即培养名师大家、带出一流学术团队、表达党校主张、形成人才高地。随后,他表示成立专家工作室,是为了构建一个具有共同的研究主题和方向的学术共同体,并把该专家工作室总体的研究方向和主题确定为研究“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对于四个核心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他进一步将其梳理为“用中国道路解释中国奇迹,用中国理论阐述中国道路,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理论。”
围绕专家工作室研究的主题和方向,韩庆祥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明确了展开研究的十个子课题,包括“中国道路研究、中国理论研究、中国话语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研究、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人的精神世界研究、历史生成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形式马克思主义”等。
韩庆祥表示,专家工作室将力求向全世界表达鲜明的学术风格,即“用学术讲政治;用学术关照时代、实践和现实;用学术研究中国问题;用学术决定思想”。最后,韩庆祥还介绍了专家工作室具体开展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团队建设情况。
在随后的会议环节中,与会专家分别围绕“中国道路与中国理论”作了主题发言。
在发言中,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哲学院院长、教授郝立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讲起,论述了中国理论的世界性问题: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世界历史,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追求正义事业的历史选择性;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面向世界的开放性和对待世界文明的包容性;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人类的共同价值和世界和平发展的主要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教授赵剑英肯定了专家工作室所追求的打通学术与政治话语体系壁垒的研究风格,他表示,任何一种学术都是时代的产物,理论要还原时代的底色、时代的逻辑,强化中国学术与政治话语体系,是赋予新时代中国学者的重要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金民卿认为,对外传播中国理论是一个多要素互动的、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其中,对外传播的核心理论、对外传播的主体素质、国外受众的接受效果以及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受到的制约如何破解等要素至关重要。对此,要从增强理论自信,提高理论能力,改进传播方式,改善接受效果和掌握制定标准权等方面来解决对外传播问题,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教授郭建宁在讲话中,从中国实践和中国理论的发展逻辑角度,分别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创新展开了阐述。一方面,他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历了从以苏为戒、以苏为鉴到发展中国道路;从满足物质文化需要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到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逐渐走出了坚持中国道路的实践逻辑。另一方面,从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完成第二次结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第二次飞跃,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不断发展,再到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即提出以时代观、人民观为鲜明特征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完成了独立自主的理论发展逻辑。
清华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教授邹广文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文化个性问题出发,认为处理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创造和实践,与民族文化的倡导和培育相结合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生长点。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当代阐释。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全球化问题所作出的中国价值判断。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关系概念,凸显了民族与世界的文化关系。第四,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课题,作为学者要自觉维护文化多样性,培育勇于担当的天下情怀,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极限意识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授吴向东围绕会议主题表示,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在历史实践当中走出来的,要围绕中国道路和中国理论去建构中国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而中国理论归根到底要阐释新文明形态的可能性。
此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副所长王虎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唐爱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海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彬彬等与会专家进行了发言交流。中央党校的博士研究生也参加了今天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