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中心城市引领发展正当时

来源:经济日报2020-01-04 11:2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熊 丽

  目前,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要通过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

  在区域协调新形势下,如何理解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作用?什么样的城市可以成为中心城市?怎样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什么是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是一个体系。实际上,国际的、国内的、区域的、地区性的各类中心城市,形成了复杂的网络联结。”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研究员、民盟中央经济委副主任冯奎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中心城市,不仅是指国家中心城市,而且单就国家中心城市来说,它也是一个变化发展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

  冯奎表示,2018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中,特别强调了北京、天津、上海、香港、澳门、广州、深圳、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城市,这些城市都具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充分条件。

  记者梳理发现,2010年住建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中首次提出建设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五大国家中心城市;2016年5月份发布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2016年12月份发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表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8年2月份发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

  “从全面参与全球竞争的角度,应在国家层面上加强国家中心城市的布局。有的城市承担了多项国家对外开放的职能,具有较强的国内国际带动作用,也应创造条件推动其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冯奎表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马庆斌认为,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先“虹吸”再“辐射”是一个普遍的区域经济现象。省会城市经济和人口的首位度在一个时期内逐步提高到15%左右,往往会较好地提高中心城市的实力,但如果首位度持续提高,对周边小城市的带动作用就比较小,省域经济发展也会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比较好的模式是培育一个副中心城市。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肖金成表示,一个特定区域,城市比较密集,有一到几个大都市,每个大都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形成一个都市圈。当都市圈和其他城市圈耦合,城市群就形成了。但在城市群之外,我国还有大片地区是非城市群地区,这些地区的发展,需要区域中心城市带动。

  近年来,许多城市纷纷加快了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步伐。比如,江西省日前印发《关于支持赣西经济转型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赣湘鄂区域中心城市”成为宜春市的目标定位之一。

  中心城市什么样

  “中心城市的作用很多,我比较强调它的三个中心作用。”冯奎解释说,首先是增长中心。中心城市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都极其显著。如果用高度来刻画产出,只有少数地方出现极细极高的形状,这意味着大量的产出都来自于中心城市的国土空间。其次是创新中心。中心城市大学多、科研院所多、企业多,构成创新的主体;人员、资金、数据等各类要素流动频繁,联结丰富,加速创新的步伐;创新孵化条件优越,为创新创造条件。再次是服务中心。中心城市拥有先进的交通基础设施能力、较为健全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生产消费服务能力,能为整个区域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保障。增长中心与创新中心使中心城市加速集中,服务中心则使整个城市体系格局能够在一定程度分散布局。

  马庆斌认为,城市群是实现区域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的创新平台和增长极。在城市群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中心城市将发挥辐射带动、引领示范、组织协调的功能。

  “随着户籍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将成为政策新的发力点,城市群尤其是中心城市周边的城乡结合带,将是重要的政策空间载体。”马庆斌说。

  马庆斌表示,区域差距的实质,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的差距。未来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空间抓手,将是协调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的发展。把这个“纲”举好了,区域协调发展“目”的问题就可以很好地张开。

  肖金成认为,我国多数地级市区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左右,区域人口500万至1000万,应有一个中心城市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但是目前很多城市规模不大、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比较弱,要增强这些城市的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使其规模更大,辐射带动力更强,从而带动区域发展。

  什么样的城市可以成为区域中心城市?肖金成表示,一个区域既要有大城市,又要有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体系才比较合理。“我认为,当一个区域面积在1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万左右,中心城市人口超过100万,辐射半径能达到60公里左右,就能够实现对区域的全覆盖。区域人口接近1000万,未来有可能吸引区域内1/3的人口,中心城市的人口就能够发展到300万,其辐射带动力就会更强。”肖金成表示,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如何提高承载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

  在马庆斌看来,综合承载力应包括四方面内涵,一是在人口更加密集的同时,教育、医疗、交通、就业等公共服务的优质度不断提高;二是在经济要素更加聚集的同时,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更加澎湃;三是在产业集群更加多元的同时,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功能更加凸显;四是在国际交往活动日趋频繁的同时,更加具有全球或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

  冯奎认为,从承载力的组成内容来看,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包括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等方面。从承载力充分发挥条件来看,既有客观的方面,也有主观的方面。所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有人讲,中国城市应无限扩大,其实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在短时间内城市治理能力难以支撑这种扩张。”冯奎说,从承载力表现形式来看,决定综合承载力的是整体协同优势,因而要看到城市承载力的长板、短板是客观存在的,但最重要的是看它们的协调度。从承载力的评价效果来看,既要讲承载力对当代经济社会活动的承载,也要讲它对于未来发展的承载,是可持续的承载力。

  冯奎认为,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往往是城市综合承载力中的短板,弥补短板不足,可以依靠系统的优势。

  “提高综合承载能力,要增长城市‘群’的协同思维,提高都市‘圈’的辐射能力,构建更加科学的城市群治理体系。既要实现轨道、地铁、高速等硬连通,也要实现市场、服务等软连通。”马庆斌表示,要更加强调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两个轮子一起转,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成为区域和全国的技术创新策源地。构建更加包容的“新老市民”融合体系,更加畅通不同收入群体向上流动的政策体系。

  肖金成认为,在依靠市场力量主导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同时,应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未来我们应通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加快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肖金成说。(熊 丽)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如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好在哪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