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把握机遇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把握机遇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来源:经济日报2020-04-15 09:2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王恒丽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把握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助力疫情防控工作,以数据为生产要素推动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能有效缓解疫情冲击

  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大量线下需求转移到线上,刺激互联网行业发展。而且,信息技术也有效提升了疫情的防控效率。

  实践证明,发展数字经济是缓解疫情冲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疫情冲击了一些传统行业,同时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也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促进了新型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生。不少地方努力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发展数字经济。不少大数据企业立足优势、抢抓机遇,创新推出了一批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总的来看,数字经济加速了现有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供应方式、需求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医疗、教育、就业等领域不断涌现新的服务模式。

  数字经济发展尚存薄弱环节

  这些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迅速发展,但薄弱环节依然不容忽视,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亟需完善。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仍然偏低;数字经济投融资困难仍然存在;数字经济新基建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城乡和区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5G技术、大数据、通信网络等关键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传统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难度较大。

  其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层次较低。数据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不畅,数据开发利用率较低;一些传统实体企业对发展数字经济存在认知偏差,重硬件、轻软件,重制造、轻服务,难以有效利用数据生产要素;数据挖掘利用能力与数据生产要素增长能力不匹配,数据要素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等。

  其三,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缺口较大。目前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领域,尚缺乏既了解传统实体经济运作流程,又能够在细分垂直领域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的跨界专业人才。并且,掌握先进生产制造流程及工艺优化、数字化战略管理、各行业全生命周期数据挖掘等领域的专业技能人才总量也较少。

  此外,信息安全、企业行业有序竞争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也相对滞后。

  找准发展数字经济的着力点

  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对“互联网+”、平台经济等加大支持力度,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催生新岗位新职业。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也对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找准发展数字经济的着力点。

  一是高效配置数据要素,促进数据要素联动。统筹推进数据要素管理和监督工作,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依据。优化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加快推动各地区各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支持构建农业、工业、交通、教育、安防、城市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的场景,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

  二是夯实数据基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重点突出数据安全,加强关键环节、操作系统等领域产业链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持续完善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以高标准,严要求推动传统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和衔接,重点突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水平供给和区域均衡发展。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技术创新是实现产业融合的关键。要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智慧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数字化升级。同时,还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为发展数字经济筑牢人才支撑。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探索大型综合性赛事成功的“中国方案”

  • 建设东北向北开放门户,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