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筑牢世界抗疫防疫之墙
首页> 理论频道> 国际关系 > 正文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筑牢世界抗疫防疫之墙

来源:新华日报2020-07-28 10:2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莫春菊

  5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团结合作战胜疫情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致辞,呼吁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是继3月26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发表题为《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重要讲话后,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走进国际视野、走进世人视线中,这对当前国际联合抗疫防疫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人类可持续性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坚持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人类共同价值,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通过改革、优化、完善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进而实现全人类可持续性的共同发展。中国始终以实际行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加强区域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建设性伙伴关系,推动构建双边、多边、区域命运共同体;参与联合国主导的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等领域的行动,搭建亚投行等多边合作平台等。实践证明,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顺应了全球化深度发展、世界秩序深度调整的需要,超越了崇尚丛林法则的达尔文主义和国家利益优先的霸权主义,阻滞了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的泛滥,有效地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之际,中国不仅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全国一盘棋、万众一心集中力量展开抗疫防疫,有力地延缓了疫情向世界扩散,为世界抗疫筑牢了第一防线,还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及时主动向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发布疫情信息,尽己所能向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物资援助,毫无保留与多个国家连线分享抗疫经验和防疫方案,真诚无私向多个国家派出医疗专家组进行诊疗指导,为打赢全球抗疫阻击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球疫情大暴发再次凸显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性。截至目前,疫情依然在全球蔓延,感染人数已超过一千五百万。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认为,“这本质上是一场人类危机”。面对新冠疫情这个人类的公敌和人类的危机,各国再次站在了人类发展的十字路口,是选择对抗博弈还是团结合作?无论是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还是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习近平主席都提出要加强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并围绕国际合作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和建议;同时,还宣布了中国为推进全球抗疫合作、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将采取的一系列有力举措,充分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与使命担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中国对世界抗疫防疫的支持和援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动诠释,是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鲜活写照,更是表达了中国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坚定意志和庄严承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面对疫情的持续蔓延态势,西方一些国家和政客罔顾人民生命健康,大搞疫情政治化、污名化,企图“甩锅”中国以此转移民众对其抗击疫情不力的不满。除此之外,某些西方政客和学者充当反华先锋,极力从意识形态斗争的角度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国际化,是中国意识形态的全球化,是中国模式的世界化,给现行的西方制度和价值观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挑衅。疫情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某些西方国家之间谎话连篇的窘态和抗疫效果式微的窘境;疫情还是一面透视镜,透射了一些西方国家仍然停留在冷战思维的“历史惯性”和“霸权心态”中;疫情还是一面放大镜,让全世界人民前所未有地真切感受到今日之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最终战胜疫情不是取决于做得最好的国家,而且取决于木桶效应中疫情控制最差的国家。因此,面对疫情,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能够独善其身,世界各国应该放下两种意识形态之争,搁置两种社会形态之辩,凝聚共识,集体行动,共同开展抗疫防疫联合行动。

  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这是国际社会抗击艾滋病、埃博拉、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取得的重要经验,是各国人民合作抗疫的人间正道。”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和实践行动为人类开展抗疫带来了信心和力量。随着全球抗疫的深入开展,世界各国也日渐意识到面对全球性的问题、风险和挑战,唯有坚定而鲜明地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携起手来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筑牢世界抗疫防疫之墙,才能在这次战“疫”中获得最终胜利。

  [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2018SJZDI014)阶段性成果。]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