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
首页> 理论频道> 国际关系 > 正文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

来源:人民日报2020-08-11 09:0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辛鸣

  【内容提要】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制度保障,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系统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显著优势说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制度保障,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

  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才能更好为世界作出贡献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这是对制度建设规律的科学遵循,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运用。

  中国人民珍惜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合作,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作主张、自己来处理,始终把国家独立、主权、安全、尊严放在首位,任何情况下绝不拿原则做交易;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但不照抄照搬别国发展模式,不指望一夜之间搬来一座制度上的“飞来峰”,更不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从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出发处理国际事务,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决定立场和政策,绝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

  我国的独立自主是在对外开放背景下的独立自主。各国走向开放、走向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大趋势;各国相互协作、优势互补,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代表人类生产关系演进的方向。在这一进程中逐渐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既是经济规律使然,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得到充分发展,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提升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中国也在开放中促进世界经济繁荣,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生产出物美价实的产品,满足世界人民需求。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推动全球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主要稳定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统一,突出体现在对待经济全球化的立场与态度上。近年来,个别西方国家奉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再到世界经济论坛,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到建设自由贸易区再到倡议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中国提出了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方案,努力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

  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中国之治”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切实担起优化和改善全球治理的责任。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世界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日益增多,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全球治理体系呼唤新变革。然而,西方一些人罔顾时代潮流与国际社会期待,思想仍停留在过去,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对新兴力量心存抵触甚至疑惧,认为新兴国家会改变其游戏规则、动其“奶酪”,非理性地加以遏制与阻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不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朝着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意愿和利益的方向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建立起以联合国为主体,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机制的全球治理框架,虽然这个框架并不完美,但它是人类社会迈出的重要一步,为过去几十年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国际公平正义。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让规则更加公平正义,让制度更加以人为本。中国主张积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体现平等、开放、透明、包容精神,提高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遇到分歧应该通过协商解决,而不是谁的胳膊粗、气力大,谁就说了算。全球治理不能搞小圈子,不能强加于人,更不能搞实用主义、双重标准,合则用、不合则弃。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更好地体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始终以增进各国人民的福祉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坚持让所有国家的人民都过上好日子才是最大的公平,这也是国际社会的道义责任。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与各国共同维护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在世界和地区事务中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努力实现全球良政善治。

  积极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是制度的前提、行动的先导。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全球治理难题和发展困境,人类社会迫切需要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好认识世界、擘画未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新世界观、新价值观和新方法论,倡导在共商共建共享中让各国人民梦想成真。中国倡导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反映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追求,汇聚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为世界大同绘制了蓝图、标注了高度;倡导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主张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倡导“和而不同”,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文明多样性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以及全球治理体制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中国所倡导的这些理念越来越为世界所接纳、所认同。

  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中国不仅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身体力行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现实,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从倡议到建设,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进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联合国、东盟、非盟、欧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发展与合作规划对接,同各国发展规划对接。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