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发挥制度优势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首页> 理论频道> 国际关系 > 正文

发挥制度优势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来源:人民日报2020-08-11 09:0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院长 郭广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充分发挥这一显著优势,需要全盘谋划,找准实践路径,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推动全球治理规则完善。习近平主席指出:“现行国际秩序并不完美,但只要它以规则为基础,以公平为导向,以共赢为目标,就不能随意被舍弃,更容不得推倒重来。”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成为维护多边主义的中坚力量。随着时代发展,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坚持以平等、开放、透明、包容精神引领全球治理规则的发展与完善,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使其切实反映国际格局的变化,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主张规则应该由国际社会共同制定,努力促成全球治理政策和机制的开放,鼓励世界各国平等参与、积极融入全球治理事务,不搞排他性安排,不搞小圈子;推动建立健全国际经济金融领域、新兴领域等方面的新机制新规则,促进国际合作机制更加完善。中国的努力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以及许多国际组织的赞赏。当前,国际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个别国家无视甚至破坏既有的国际政治、经贸规则,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多重挑战。中国始终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积极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

  参与全球治理公共事务。习近平主席指出:“不管全球治理体系如何变革,我们都要积极参与,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提供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勇担大国责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安全、生态等各领域的公共事务,成为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有力贡献者。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中国始终坚定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支持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经贸议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积极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构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推出受欢迎、惠各方的国际公共平台和产品,先后发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丝路基金、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推动世界经济向更加稳定、均衡、繁荣的方向发展。在全球安全治理方面,中国始终坚定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世界和平成果,全面参与联合国、国际刑警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和区域合作框架内的执法安全合作,努力推动国际核安全体系建设,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全的中流砥柱。在全球生态治理方面,中国以建设性姿态参与国际气候问题谈判,带头落实温室气体减排承诺、坚定支持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积极搭建中国促进绿色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引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非传统安全威胁。中国在做好本国防疫工作的同时,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主张世界各国携手抗疫、共克时艰,并通过物资援助、信息共享、经验交流、技术合作、政策协同等一系列举措,广泛展开国际卫生合作,为世界抗疫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公共事务,为全球治理良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提高全球治理参与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近些年来,我国通过组织召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等重大国际活动,有效增强了全球治理规则制定权、议题设置权、话语阐释权。进一步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需要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增强在国际上说话办事的实力;在增强规则制定能力上下功夫,推动建设和完善网络、极地等新兴领域以及非传统安全方面的新机制新规则;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深度参与、引领全球治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议程设置和统筹协调能力;掌握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方法,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全球治理理念和方案的认同,提升在国际上的舆论宣传能力。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亟须加大资源投入,突破人才瓶颈,加强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支撑。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