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来源:中国环境报2020-08-19 10:0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于法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要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抓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发挥了有效作用。但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在成功解决了“吃饱”的问题之后,农业生产关注重点已经转移到如何解决“吃好”“吃健康”的问题上。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安全优质健康的农产品供应不足。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核心,是切实保障耕地土壤质量与灌溉用水水质。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路径。

  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实施力度,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增量的同时,减少污染存量,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科学研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严峻形势

  尽管农用生产化肥施用总量(折纯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减少,但施用强度依然很高,综合使用效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改革开放以来,农用化肥施用量持续增加到2015年的峰值6022.6万吨。2015年《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发布之后,化肥施用量开始递减,2019年下降到5403.6万吨。化肥施用强度在2014年达到峰值363.0公斤/公顷,此后连年递减, 2019年下降到325.7公斤/公顷,但依然高于发达国家为防止水体污染所设置的安全上限值(225公斤/公顷)。化肥利用率有所提高,仍属于较为偏低水平,提升空间较大。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测算,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从2015年的35.2%,增加到2019年的39.2%,提高了4个百分点。

  农药使用量实现了递减,但农药包装物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在2015年《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出台之前,农药使用量已从2013年的峰值180.77万吨开始持续下降,到2019年下降为145.6万吨,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农药使用量高达8.8公斤/公顷,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农药用量水平。农药包装物产生量巨大,由于缺乏完善的回收机制,农药瓶、包装袋等在田间地头、水体中随处可见,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不规范、不精准、不科学的使用方式,致使农药使用率低下,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2019年,农药利用率只有39.8%,未能有效充分使用的部分进入土壤和水体,导致面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

  农用薄膜造成的“白色污染”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地膜使用总量和作物覆盖面积均居世界第一位,但由于残膜回收机制的欠缺,农田地膜残留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畜禽养殖废弃物产生量大,资源化利用程度低。环保要求的加严,促进了养殖业的集约化发展。但在规模化养殖之下,若废弃物处理设施跟不上,则会造成更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2019年全国大牲畜年底存栏量为9877.4万头,大约产生28亿吨废弃物。当前,我国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为60%,尚未得到资源化利用的废弃物被随意堆放在养殖场周边,或者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此外,畜禽养殖中还存在抗生素过量使用甚至滥用现象,严重影响畜禽产品质量的同时,对环境也造成污染。

  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绿色发展

  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要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认识到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自觉增强“四个意识”,不折不扣落实好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

  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当前,绿色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旋律。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农业生产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抓手。因此,应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以问题为导向。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源于化肥的高强度使用、农药的不规范使用及包装物、废弃农膜、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低。问题已经明确,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应瞄准这些问题,科学分析这些问题的空间分布特点及相应的技术需求,精准施策。同时,转变末端治理的思维方式,采取源头减量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增量的同时,减少耕地土壤、水体内污染物的存量。

  注重模式创新,体现区域差异,进行协同作战

  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以模式创新为路径。农业发展过程中,因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通道被隔断,农业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被打破。因此,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应走种养结合之路,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但需要进行科学分析,发展规模、适宜区域都要经得起检验,不能盲目实施。与此同时,应探索基于中医药优势的健康导向型或者质量导向型的畜牧业发展新模式,建立系统的规范及标准,确保中医药应用于畜牧业发展的安全性,促进畜牧业“提质、增产、增效”转型升级,发展创新性现代生态畜牧业。

  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以科学为指导、以科技为支撑。农业面源污染在不同区域的表现特点不同,污染防治所需要的技术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为此,可以发挥智慧农业的信息技术优势,精准获得农业生产环境状况数据,基于大数据对农田生态系统污染进行多元素融合处理,提出科学的治理方案。根据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状况,研发、整合相应的技术,提升技术的区域适用性,确保取得实效。此外,对中草药作为添加剂取代抗生素的技术及产品进行研发。

  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以机制为保障。建立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机制,共同监管农业生产投入品的生产、销售、使用、技术指导以及畜禽和水产养殖管理。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效果的监测与评价。立足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完善农药包装物、废弃薄膜回收机制,探索区域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试点示范。实施农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促使企业承担起相应的环保责任,在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发挥作用。同时,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众知情权,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