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汲取历史智慧 妥善管控分歧
首页> 理论频道> 国际关系 > 正文

汲取历史智慧 妥善管控分歧

来源:人民日报2020-08-20 09:0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陶文钊

  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道理始终未变。双方应该从历史经验中得到启示,让两国关系在新的基础上重新稳定下来

  中美关系处于建交以来最困难的时期。美国一些政客接连抛出种种谬论,居心叵测地攻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治制度,蓄意歪曲并全盘否定近50年来中美交往的历史。美方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错误认知和恶劣言行,可能导致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最近讲到,“美国寻求将中国打造成对手是严重战略误判”。在中美关系历史上,战略误判曾造成严重的后果,但双方在更多时候通过智慧和理性的举措避免了形势恶化。其中一些基本经验仍有借鉴意义。

  保持沟通渠道畅通。冷战时期信息隔绝,中美之间传递信息,往往需要转托第三者,甚至想方设法,拐弯抹角。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的严峻环境下,中美仍维持了大使级会谈作为双方沟通的渠道,这个渠道在一些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尼克松进行“破冰之旅”,双方好不容易开启了面对面的对话,1979年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时也进行过这样的对话。这些对话、谈判是真诚的、深入的、成功的,是战略性对话,使中美在隔绝20多年后把关系拉近了,建立了初步的互信。当前,中美之间迫切需要开启新的对话。现在中美之间更有可能利用各种对话渠道,把双方的核心利益、战略意图等都敞开来谈。中方明确表示,中方对话的大门是敞开的。只要美方愿意,中方随时可以恢复和重启各层级、各领域的对话机制。对话中可能发生争吵,这不要紧,要紧的是双方要有诚意谈。隔空喊话,或者一味指责不仅无济于事,还会造成新的误解。

  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切忌戴着意识形态有色眼镜观察事情。双边关系和国际形势错综复杂,要始终保持理性,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加以认识和理解并不容易,但也并非不可能。中美两国意识形态不同,但这并没有妨碍尼克松政府改变对华政策,也没有妨碍卡特政府实行对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总统在人民大会堂答谢宴会致词时表示,“你们深信你们的制度,我们同样深信我们的制度。我们在这里聚会,并不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信仰,而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中美关系正常化没有改变美国或者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但两国关系却可以克服困难和障碍向前发展。今天,双方也要对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等根本性问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避免把两国关系中的种种问题泛意识形态化。一旦让意识形态因素占据两国关系主导地位,就会扭曲事情的真相,给两国关系带来严重破坏。

  留有余地,进退有据。建交41年来,中美关系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中美之间曾经历过风风雨雨和重大波折,但两国能够从历史和大局出发,管控矛盾和分歧,妥善处理敏感问题,维护了中美关系总体稳定发展的势头。在双边关系出现突发事件冲击的关头,双方对事件的反应和表态都留有余地,避免了紧张关系的进一步升级。双方尤其是中方在对事件性质的判断上表现克制,体现出妥善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两国把有关事件对中美关系的损伤限制在较短时期和一定范围,使中美关系得到较快恢复。事实证明,中美之间没有过不去的坎,关键在于要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的诚意,在于要有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担当。双方要始终坚持中美关系的正确方向,牢牢把握两国共同利益。要继续建设性管控分歧,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和精神,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几十年来,中美关系“几多风雨,几多坎坷”,积累了丰富经验。当前的国际形势、中美关系的状况不同以往,更需要双方以大智慧处理面临的问题。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道理始终未变。双方应该从历史经验中得到启示,让两国关系在新的基础上重新稳定下来。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