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更加坚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首页> 理论频道> 国际关系 > 正文

更加坚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人民日报2020-09-01 09:3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会长 冷溶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低迷,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人类面临众多需要共同解决的难题。在巨大挑战面前,各国人民越来越意识到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分析、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大局。这种清醒、坚定和自信,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定力和担当,对于推动国际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上世纪50年代,中国与一些国家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广受认同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确立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世界各国共同维护和平国际环境,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国际形势新变化,进一步对和平发展问题作出深刻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我们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增进全人类福祉不断作出贡献。

  和平发展符合当今世界潮流。尽管当前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加,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没有改变。今天,世界各国利益深度融合、命运休戚与共,国际关系民主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大趋势可能会遭遇一时曲折,但终究不可阻挡。

  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没有对外侵略扩张的基因和传统。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发展符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从一开始就是和平的。和平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在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借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都会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永不称霸、永不扩张。

  和平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世界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世界也不可能持久和平。现在,世界各国人民都希望世界和平稳定。经济低迷、南北差距、治理赤字等人类面对的一系列问题,都要通过和平发展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实现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坚持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正确道路,为各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期待提供了新的理念、新的途径,倡导在共商共建共享中让各国人民的梦想成真。

  中国始终主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也希望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和平与发展才可持续。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反对霸权主义。所谓霸权主义,就是打着各种幌子任意干涉别国内政,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霸凌行径。现在,个别国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抬头,正在威胁世界稳定和安全,必须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警惕。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国际公平正义,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提出顺应时代潮流的中国方案

  21世纪已经过去1/5的时间。回顾走过的道路,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当前仍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人们不禁要问,世界将要走向何方,人类应该怎么办?对于这一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问题,所有负责任的国家和政治家都应站在人类发展的全局审慎思考,提出合理解决方案。中国是发展中大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理应对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面对新的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与对和平发展问题的思考联系在一起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也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只有坚持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才会得到广泛认可;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的是为了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与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近年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地区逐渐形成,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世界和平的基础更为坚实稳固。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需要朝着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意愿和利益的方向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时代巨变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的经济相互交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量子卫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生活前所未有地联系在一起。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与人类共同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联系在一起的。当今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环境气候、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在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复杂程度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问题面前,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各国唯有加强合作、携手应对,才能有效化解危机和挑战。

  把握时代特点,顺应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对其进行了深入阐述。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自己带头践行。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并推动其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前行,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倡议各成员共同发展,都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和认可,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整套应对共同挑战、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站在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将中国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统一起来,体现了新时代的中国致力于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大国担当和崇高使命。

  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充分表明,人类是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唯有相互支持、团结合作才是战胜危机的人间正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中国在这次抗击疫情中的出色表现与积极主动开展的国际合作,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肯定,我们更加坚定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和决心。

  新冠肺炎疫情是典型的威胁全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毒不分国家大小强弱,不分种族文化宗教,是人类共同的敌人。疫情不仅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更给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冲击。无论是抗击疫情还是提振经济,人类面前只有一条正确道路,那就是携起手来,抛开分歧和争论,加强团结和合作。如果不顾人类共同威胁,不顾人民生命安全,只从一己私利出发,甚至将疫情政治化、把病毒标签化,以邻为壑、“甩锅”他人,激化国际矛盾,加剧紧张局势,只会将世界推向更加危险的境地。

  重大灾难和危机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进步与落后、科学与愚昧、谦逊与傲慢、公允与偏见、真实与谎言、友好与霸凌都清晰地显现出来。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做顺应时代潮流的事情。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当今时代潮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历来是不合理、不得人心的,在当今时代条件下更是行不通。一些人身体已进入21世纪,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里。那种为了维持霸权主义需要而任意干涉他国内政、对他国进行打压的言行,突破国际准则的基本底线,世界人民都看得非常清楚并坚决反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不同社会制度差异,摒弃零和博弈思维,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描绘了共同努力奋斗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国与国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不冲突不对抗,以沟通促进合作,以对话解决分歧。天空足够大,地球足够大,世界也足够大,容得下各国共同发展繁荣。要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利益交汇点,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促进其他国家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满足各国人民对幸福安全的渴望和追求。这也是我们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因。中国共产党既致力于让中国人民过得好,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为人类谋福祉、为世界求大同的追求从未改变。

  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我国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步伐不会有丝毫动摇,同时也要坚持底线思维,保持高度警惕,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关键是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经过长期革命考验和持续艰苦奋斗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惧怕前进道路上的任何风险和挑战,有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坚实国力应对挑战,有足够底气、能力、智慧战胜各种风险考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国定会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