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牢牢把握中美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
首页> 理论频道> 国际关系 > 正文

牢牢把握中美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

来源:人民日报2020-09-07 09:1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外交部副部长 乐玉成

  中美建交40多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持续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令人遗憾的是,近来美国一些政客倒行逆施、挑起争端,恶意攻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治制度,挑战中国核心利益,干涉中国内政,蓄意全盘否定中美关系历史,对中国进行全方位打压遏制,百般阻挠中美各领域的交往,竭力破坏中美合作大局。中美关系正面临建交以来最为严峻复杂的局面。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新威胁、新挑战,中美关系的巨轮能否继续保持正确航向,不仅与两国人民利益密切相关,也关乎世界前途与命运。习近平主席指出:“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合作可以办成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中美对抗对两国和世界肯定是灾难。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美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坚定不移推进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一

  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虽历经起伏,但总体保持向前发展。回顾40多年的中美关系,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不冲突不对抗是发展中美关系的首要前提。新中国成立后,在经历22年的隔绝对抗后,中美打开了接触、建交的大门,开启了两国和平共处、共谋繁荣之路。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美关系成为当今世界相互交融最深、合作领域最广、共同利益最大的双边关系之一,既惠及中美,也造福世界。实践证明,合作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对抗冲突没有未来。

  不同社会制度求同存异是发展中美关系的关键所在。近半个世纪前,中美两国领导人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双方都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原则。中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道路等差异,不应成为阻碍双方交流的鸿沟,更不应成为美国一些政客妄图打压和改变中国、逆转中美关系的借口,中美理应在求同存异基础上相互借鉴、彼此合作、共同进步。

  尊重彼此核心利益是发展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台湾、涉港、涉藏、涉疆等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事关中方核心利益和关切。中方在这些重大问题上没有妥协空间,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中美建交以来的历史表明,这些问题处理得比较好的时候,中美关系发展往往比较顺畅、稳定;反之,两国关系就会出现紧张甚至倒退。

  互利互惠、合作共赢是发展中美关系的动力之源。建交40多年来,两国都从彼此合作中获得了巨大收益。中美两国经济总量超过世界1/3,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双边贸易额较建交之初增长了200多倍,双向投资从几乎为零攀升到近2400亿美元。互利共赢的合作为两国经济也为世界经济提供了持续的增长动力和发展机遇。

  两国人民的友谊是发展中美关系的深厚根基。中美人员往来从每年几千人次增长到500万人次,中国在美留学生总数超过40万人。两国建立了50对友好省州关系和227对姐妹城市。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美两国各界相互驰援。中方向美方提供了大量急需的医疗物资,美国人均得到90只来自中国的口罩。中美两国各界的交流与往来,为中美关系发展提供了强大民意支持。

  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责任。二战期间,中美携手抗击法西斯主义。新世纪以来,双方在反恐和防扩散领域加强协调合作。为世界走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两国均作出了关键贡献。2014年,两国向非洲派出医疗队,与多国合作成功阻遏埃博拉病毒蔓延。2016年,两国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达成《巴黎协定》。实践表明,中美关系早已超越双边范畴,具有全球性意义和影响。

  二

  当前,美国有一小撮政客出于一己私利,歪曲历史,否定历史,散布各种谬论诋毁中国,把中美关系推到危险境地。我们要本着对历史、对人类前途命运负责的态度正本清源,决不允许谎言和妄语混淆视听、蛊惑人心。

  美国一些政客声称,过去40多年“盲目的接触政策”没能改变中国,已经失败。美国与中国并非盲目接触,当年美国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符合中美两国共同利益。所谓“对华接触失败”的论调重拾冷战思维,是对中美关系历史的否定,是对过去40多年中美交往成就的否定,是对两国各界人士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付出的努力和心血的否定。

  美国一些政客声称,美中关系长期不公平、不对等,美方是“吃亏”一方。事实是,中美关系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基础上。据统计,中美贸易关系支撑美国国内260万个就业岗位,超过7.25万家美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绝大多数都获益颇丰。中美通过经贸合作,形成相互交融的利益共同体。

  美国一些政客恶毒攻击中国共产党,把中美分歧上升为“自由”和“专制”的矛盾,鼓吹成立新的“自由民主联盟”应对中国。这是企图在21世纪复活冷战,重拾“麦卡锡主义”。中国共产党得到14亿中国人民的坚定拥护和支持,任何割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血肉联系的企图都是徒劳的。我们不输出意识形态,也无意搞制度竞争。美国一些政客企图用意识形态对抗定义中美关系,悖潮流、逆大势、违民意,是行不通的。

  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借口频频打压一些中国企业,试图在经贸科技领域制造中美“脱钩”。这于法于理都说不通,对谁都没有好处。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的相互联系已深入到“毛细血管”。近期中国再次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今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340亿美元,仅6月一个月就突破500亿美元。调查显示,大量美国企业不愿撤离中国,愿意保持或增加对华投资。

  美国一些政客为掩盖自身抗疫不力,对中国搞“甩锅”“追责”操作。这是荒唐的政治闹剧。首先是于法无据。国际上没有哪条法律支持向首先报告疫情的国家追责,历史上也没有这样的先例。其次是于理不通。中国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为全球抗疫积累了重要经验、作出了巨大贡献,应该得到公正评价而不是责难。美国一些政客试图向中国“甩锅”不可能得逞,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美国一些政客提出,从新闻媒体到外交机构、人员,都要同中国讲“对等”,甚至以此为借口蛮横采取单边措施。这是对相关国际法原则的蓄意曲解和滥用。对等的原意是双方权利义务的总体平衡,绝不是只在己方关切问题上强行要求数字等同。

  三

  美国一些政客对中美关系的误读与曲解,根源在于其世界观和时代观出了问题,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共同发展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符合各国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各国利益紧密相连,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战胜新威胁、新挑战最有力的武器。人为制造所谓“新冷战”,在国际上搞分裂和对抗,不仅违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背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当前,绝大多数国家都在致力于战胜疫情、拯救生命、恢复经济,搞意识形态对抗、鼓动“新冷战”必然遭到国际社会的反感和批评。

  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专心致志发展经济、消除贫困,让14亿人民过上好日子,同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和成果,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中国不谋求霸权,不搞军事扩张,不干涉别国内政。同时,中国也决不接受欺压、霸凌,决不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中国不会咄咄逼人,更不会仗势欺人。中华文化强调“和为贵”,有谦和礼让的传统。中国从不主动挑起争端。当前中美之间的纷争完全是美方挑起的,中方始终致力于维护中美合作大局。

  当前中美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之争、公平正义与霸权强权之争、天下为公与美国优先之争。中国历来对谋霸争霸不感兴趣,而是致力于维护多边主义与公平正义。中国坚信,在21世纪任何谋求霸权的道路都行不通。中国将始终站在国际道义的一边,站在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一边。

  四

  中国对发展中美关系的政策立场没有变化,保持高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中方愿本着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精神,构建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同时,中国坚决反对美国的霸凌行径和强权政治,坚定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自身的正当发展权益,维护中国人民不懈奋斗赢得的国际地位和民族尊严。

  我们希望美方一些人顺应时代潮流和普遍民意,采取建设性态度,摒弃冲突对抗思维,走对话合作之路,不搞“脱钩”、多促交融,遵循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精神和两国政府达成的共识,让中美关系回到正常轨道。

  本着相互尊重原则,不断积累政治互信。坚持互不干涉内政,尊重彼此领土主权、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秉持互利共赢理念,聚焦和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抗疫合作是当务之急。两国可以就防控信息、抗疫经验、防疫物资等开展合作,积极推进两国在经贸、执法、禁毒、地方等领域务实合作,挖掘在新能源、机器人、人工智能、线上教育、远程医疗等领域合作潜力。

  基于平等开放态度,开展坦诚有效的对话。尽快恢复和重启各层级、各领域的对话机制,把问题拿到桌面上来谈。鼓励两国智库媒体等各界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探讨制定今后一个时期中美对话、合作、管控分歧的清单。在军事安全等领域开展专业对话,防止战略误判。通过建立各种有效机制,切实管控风险,确保中美关系不失控、不脱轨。

  发扬同舟共济精神,加强全球治理合作。共同推动抗疫多边合作,及早就如何减少疫情对两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冲击开展宏观政策协调沟通。在气候变化、反恐、人道主义救援、全球公共卫生、防止核扩散等全球治理问题上,在朝核、中东、阿富汗等热点问题上扩大协调合作,使中美关系更好惠及世界。

  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决不能重蹈冷战覆辙,不能掉入冲突陷阱。美方应顺应时代潮流,肩负起大国应有的历史担当与国际责任,与中方相向而行,让中美关系尽快回到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为中美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谋取更多福祉。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