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四史”中汲取力量,激发复兴斗志
首页> 理论频道> 动态导读 > 正文

从“四史”中汲取力量,激发复兴斗志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06-15 11: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从“四史”中汲取力量,激发复兴斗志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四史、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生态文明建设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李宏伟:从“四史”中汲取力量,激发复兴斗志】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宏伟认为,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需从“四史”中汲取经验、弘扬精神,扎实推进复兴伟业。学习“四史”,有助于我们丰富头脑、开阔眼界、提高修养、增强本领,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激荡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巨大信心和强劲斗志。但也要认识到,学习“四史”既要让全党受洗礼、有提升,也要让人民受熏陶、得实惠。为此,一方面要系统学习党的历史,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另一方面要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进而汇聚起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 

  【董雪兵、池若楠:提高科技创新水平需从四方面入手】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董雪兵、池若楠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届此,需要从四方面入手。第一,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加强基础研究,需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基础研究的氛围,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创造与维护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基础研究生态,让科技工作者安心开展研究。第二,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从而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第三,要发挥企业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重要作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新一代技术创新以及技术推广应用上发挥相应作用。第四,要加强全球科技治理,从而进一步实现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互补,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 

  【徐金海: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国家开放大学经济管理教学部徐金海表示,要使数字经济发展能够助力数字中国建设,必须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制约我国数字经济的核心难题。首先,要完善激励数字经济核心技术开发的基础制度,这是解决制约数字经济发展核心技术难题的重要抓手。其次,要健全数字经济时代的法律体系,着力破解“个人数据与企业产权”的矛盾,平衡“数据安全与数据利用”的冲突。再次,要加大数字风险治理,探索形成多主体协同治理的新格局,提升政府管理部门的数字化监管水平,明确平台企业的责任,加大惩处力度;着力构建数字安全新生态,完善数据治理规则,推动形成维护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数字经济文化。最后,要加快弥合数字鸿沟,重点应加大对中西部以及广大农村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投入,加大数字化人才培养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多主体数字素养培育体系,实施老年人数字能力计划;加快推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吴涛: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抓住发展契机】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吴涛认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首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深刻影响国家前途命运与人民生活福祉。因此我们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其次,国际力量对比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必须做好应对新挑战的准备。再次,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因此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同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量子卫星、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人类生活的关联前所未有,同时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也前所未有,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需要各方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一起来规划、一起来实践。

  摘编自《解放日报》 

  【田丰:《指导意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田丰表示,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是新形势下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关于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出台,对于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全方位、全过程、全地域展开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注重服务大局。生态文明建设对百姓民生有直接影响的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人居环境等方面的积极改善,也激发了人们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第二,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依托各类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组织策划了有影响、有声势、有效果的志愿宣传活动,思想宣传效果显著。第三,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第四,《指导意见》强调促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第五,鼓励和支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优秀人才加入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抓住了主要力量。第六,《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明确了保障机制,实现志愿服务长期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中国环境报》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

从“四史”中汲取力量,激发复兴斗志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