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琳 翟雪辰 王春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与高等教育加速变革的背景下,世界各地不断涌现出一些新形态大学。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国家“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
近年来,我国创办了一批新型研究型大学,它们兼具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国际化等特征。近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调研组走进多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对其创新实践进行实地调研分析。
新型研究型大学到底“新”在哪儿
筑牢拔尖创新人才根基,激发原始创新内生动力,塑造学科前沿探索机制,形成多元高效治理模式
调研组发现,新型研究型大学坚持扎根中国与面向世界相结合,通过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聚焦前沿与关键领域,打破学科壁垒,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强化协同与开放发展,努力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原始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和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创新育人模式,筑牢拔尖创新人才根基。新型研究型大学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新兴领域,着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是汇聚顶尖师资,为育人提供坚实保障。例如,深圳理工大学为每名本科生配备高水平的学业导师、生涯导师和产业导师,构建起多维度的成长支持体系。二是注重培养综合素养,突出家国情怀与实践能力。例如,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实施3年体育必修课,要求学生全员加入体育俱乐部。三是强化学生自主选择,推动个性化发展。例如,大湾区大学以实践和问题为导向,整合课程、压缩课时,引导学生及早认知自我与专业。四是探索贯通机制,促进产教融合与学段衔接。在此方面,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典型实践包括“产教融合建学院”、“学院—研究院—书院”三院一体协同育人等。
优化科研环境,激发原始创新内生动力。新型研究型大学致力于营造开放、高效的科研环境,在组织模式、评价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锐意革新。一是全面推行PI(首席研究员)制度。新聘教师均作为独立研究负责人,拥有团队与实验室,在保持独立研究方向的同时,积极寻求跨学科、跨团队合作。二是实施分类别、长周期、多维度、过程化的人才评价。新型研究型大学普遍对教研岗的专任教师实施6—7年考核周期的准长聘制,重视国际同行评价,并辅以年度校内考核。例如,深圳理工大学把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应用、创新平台贡献度、社会认可度等方面纳入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将教学与科研考核权重均设为40%。三是强化本科生科研训练,将其融入培养全过程。例如,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自大一起即向本科生开放实验室观摩学习。
强化交叉融合,塑造学科前沿探索机制。新型研究型大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布局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尝试打破传统学科壁垒,通过跨学科组织架构与活动设计,为师生营造浓厚的跨学科学习与探索氛围。一是围绕交叉学科领域组建团队,创新学院设置。例如,康复大学聚焦康复治疗领域,设有康复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临床医学院,形成了以医学、理学、工学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康复学科专业体系。二是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支持跨学科深度合作。例如,上海科技大学建立人工智能与数字艺术实验室、智能虚拟设计实验室、混合生态创意实验室等,促进理工研究与艺术创意的碰撞。三是组建本科生住宿学院,营造跨学科交流氛围。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居共学,为组建跨学科学习小组奠定了基础,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播下跨学科探索的种子。
构建扁平体系,形成多元高效治理模式。新型研究型大学“多元融合”的办学理念与“小而精”的规模优势,为探索灵活开放的扁平化治理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是突破传统层级,提升治理效能。一些新型研究型大学探索不设行政级别,教师不纳入事业编制,在人才引进、聘任考核等方面拥有高度自主权,尤其在急需学科领域人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能够迅速响应,实现“一站式”招揽全球学术英才。二是强化任务导向,促进协同联动。新型研究型大学支持跨部门协同应对复杂任务,促使各部门“拧成一股绳”。例如,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在重大科
研平台申报中,形成了“行政+学术”联合攻关机制,行政部门解读政策,科研人员拟订方案,双方共同商讨完善,实现高效协同。
“推倒围墙”办学,形成“大学+”生态体系。新型研究型大学以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为路径,开创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新范式,核心在于打破边界,构建使命驱动、问题导向的“大学+”开放创新联合体。一是深度链接产业,贯通创新网络。例如,深圳理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强强联合,首创“六位一体”产创资源贯通模式,将学院与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仪器设施平台、孵化器、基金、产业园联动,致力于“建一个学院、成一流学科、强一片产业”。该校的合成生物大科学装置向全社会开放共享,形成科研与产业无缝转化的“深圳范式”。二是立足区域需求,推动成果转化。例如,大湾区大学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科创枢纽,实施“双轮驱动”战略,松山湖校区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开展前沿研究,滨海湾校区联动华为、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办学,加速成果在真实场景落地。新型研究型大学以“推倒围墙”的勇气,深度融入城市产业创新体系,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
新型研究型大学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另辟错位发展赛道,贯通协同创新链条,构建共生发展生态
当前,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多维创新实践已初显成效,但其建设也面临诸多挑战,任重道远。新型研究型大学要坚守“小而精、研究型、国际化”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快速“跻身世界一流”,有效激发高等教育改革新动能,需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强化特色定位,另辟错位发展赛道。新型研究型大学需在现有高等教育格局中明确自身特色定位,避免与现有高水平大学同质化竞争。新型研究型大学尤其要立足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前沿科技领域与关键核心技术瓶颈,集中资源在人工智能、先进材料、未来能源等新兴交叉学科方向实现突破,通过精准定位与深耕,形成具有高辨识度的学术优势,以点带面提升整体学术影响力。
二是深化科产教融合,贯通协同创新链条。新型研究型大学可探索构建“需求牵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协同机制。具体举措包括:将真实产业问题融入科研选题与教学设计,提升科研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导向性;建立灵活的学制安排与跨机构学分互认体系,促进人才在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的双向流动;完善知识产权归属与利益共享机制,激发高校、企业及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提升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效率等。
三是创新资源供给,构建共生发展生态。新型研究型大学可构建多元协同的资源供给模式,探索政府基础性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和学校自我造血相结合的供给体系,确保学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例如,可通过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开发知识产权运营、推动衍生企业孵化等方式,激活知识资本价值。同时,建设资源共享的科研基础设施平台,建立风险共担与收益反哺机制,推进形成“投入—产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生态。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创新实践,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内涵式发展趋势,为建设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提供了有益探索。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取决于不同类型高校的协同发展与整体效能提升。各类高校应根据自身基础与定位,深耕特色、发挥优势,同时通过加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与创新协作,推动形成分类发展、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共同构建支撑国家战略需求、适应科技变革趋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等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