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
辛向阳,中国社科院马研院研究员,博导。
【内容提示】在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被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提出,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的基本内涵体现在两者的结合上,物质文明强调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精神文明强调精神风貌的不断进步。
“文明”在社会发展中主要起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是指引方向。社会主义的存在发展必须靠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中国有56个民族,13亿人口,要把人们的思想意志凝聚好,必须铸就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核心价值观。二是提供动力机制。今天我们身处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充分保障公民权利,在社会发展中公平分配利益,实现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享受社会进步的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精神原动力。
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能产生很大的作用。经济的发展应该是一个文明的发展,比如集约化发展;文明发展还要求具有可持续发展。另外,经济增长应该为大多数人服务,让他们在经济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少数人得利,并不是文明的增长方式。从推动我国文化强国的目标来讲,建设文化强国,肯定是追求文化的进步,不断走向文明的状态的过程。如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能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话,对推动综合国力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习总书记在欧洲专门讲到中国梦的实现就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互促进的过程,这是一个著名的论断。
虽然“文明”要求是从国家层面来说的,但是,它离不开个人在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一个是强调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如果首创精神、创造精神发挥出来,能够为国家、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第二,引导人们不断的提升道德素质,养成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的习惯,文明程度的高低表现在公民能否遵守公共秩序。个人对法律法规的自觉遵守,可以降低社会发展的成本。
我们现在学习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就是为了把文明素养提高到更高的水平上来。通过弘扬先进人物的精神风貌,为大家树立一个标杆,向他们看齐。所以,从国家层面上把“文明”转化到个人的身上,还有许多具体的要求遵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