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
【内容提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而践行的前提是培育,也就是人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践行核心价值观,怎样践行核心价值观,只有把这些都弄清楚、搞明白,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才能谈得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离不开培育。没有培育,就没有践行。下面着重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问题。
在全社会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个思考问题的维度:一是主体,回答谁来培育;二是受体,回答向谁培育;三是介体,回答怎样培育。
第一,主体——谁来培育。关于谁来培育,我想到了毛泽东说过的一段话:“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重要开花。”据此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推动者、先行者,所有共产党人,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者。他们作为培育者,一是在全社会倡导核心价值观,二是在社会生活中身体力行核心价值观,成为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除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者还有一个特殊群体,那就是包括作家、编剧、导演、演员在内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他们天天都在用自己的作品、言行以及所饰演的艺术和社会角色诠释价值观、传播价值观。在价值观培育问题上,他们是比一般党员干部对广大社会成员影响力更大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对读者、观众、听众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一个普通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得再出色,直接影响到的人也是少数;一个专家学者,道理讲得再好,能够直接聆听的人也数量有限。但如果把人物搬到舞台或屏幕上,或者专家学者不是以普通教师而是以网络大V、“意见领袖”的面目出现,借助了电视、网络、微博等现代媒体的力量,它的影响力就非同寻常了。甚至不经意说出一句话,都可能成为粉丝们热议疯传的流行语,让不知多少红男绿女为此疯狂。因此,专家学者、作家编剧、导演演员等公众人物秉持什么样的是非观念,崇尚什么样的价值观,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已经不再是他们的个人私事,而是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朝哪个方向引领的问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行为主体角度看,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强队伍建设。作为从业人,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努力传输正能量,树立正形象,发挥正面作用;作为管理部门和和管理者,也要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保证从业人员真正发挥的是建设性作用,防止少数别有用心或行为不良者利用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将人们“带到沟里去”。
第二,受体——向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社会培育,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主体意义上说,培育的受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本来不成问题,但近年来有人却以民主的名义,反对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人民群众需不需要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说明。对这一问题,列宁早年在谈到灌输的必要性时,已经作过回答,主要观点有二:一是自发的工人运动,不能产生社会主义意识,社会主义意识是由有产阶级的有知识的人创造的,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第二,因为社会上存在着两大思想体系,工人阶级既有自发接受社会主义意识的倾向,也有自发接受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影响的倾向。而且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经过了全面的加工,精巧的打扮,还拥有强大的舆论工具,每时每刻都在强迫工人阶级接受它,社会主义意识要被工人阶级所接受,也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今天如果把“灌输”换成“培育”,把“工人阶级”换成“广大人民群众”,可以发现,列宁讲的道理同样可以用来说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因为时至今日,列宁所说的情况并未根本改变,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每天还有大量事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提供证明。由于人的思想具有相互传染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决不能无为而治。现在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思想认识,面对人们各种各样的价值观选择,我们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培育,而是培育什么,谁来培育,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建设的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去占领,其他价值观必然会去占领。当前,不仅坚持党的领导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应该理直气壮讲、大张旗鼓讲,在人民群众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理直气壮讲、大张旗鼓讲。目前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而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渠道和方式方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受体角度看,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努力借助有效形式,运用有效办法,通过有效渠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润物细无声”中深入人心。这方面,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必须有这样的文化自觉。
第三,介体——怎样培育。这里讲到的介体,包括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即内容的承载者,也包括传输媒介和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介体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中央文件、领导人讲话、专家学者的文章,以及刊登这些文件、讲话、文章的政治、新闻类电视节目和各级党委、政府主办的报刊杂志。第二类是各种各样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及播放、刊载这些作品的各种媒体。后一类由于表现形式形象生动,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因此受众更多,对人们影响更大。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许多人的价值观就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欣赏影视戏曲表演、学习先进典型的过程中形成的。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知为多少残疾人点燃起生命的希望之光;一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不知培养出多少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一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不知让多少年青人为“四化”建设热血沸腾;一篇《歌德巴赫猜想》,不知使多少科技人员把陈景润当作榜样投身科研工作;一部电视剧《渴望》,不知促使多少人在内心把“做好人”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这些作品之所以影响深远,因为它们思想深刻,人物个性鲜明,整个作品传输的是正能量,展现的是真性情,讴歌的是真善美,不仅人物做得好、写得好、演得好,而且可信、可学、可坚持。中国古代一些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久传不衰,其根本原因,也在于人物塑造和价值观传承方面的成功。当前,我们已经进入自媒体和网络时代,与过去相比,价值观的培育和传承,从载体到媒介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当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面对的重要任务,从介体角度看,一方面是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另一方面,就是加强管理,严格约束,清除文化垃圾,净化舆论环境,打击非法行为,封杀不良作品,始终保证全社会从载体到媒介发出的是正声音,引导的是正方向,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全体社会成员中逐步培育起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